1972年沈阳军区空降副司令员,下属不以为然,最后知道身份呆住了。 1972年8月的一天,沈阳军区司令部一片忙碌。司令员陈锡联正在询问下属关于接待新任副司令员的准备工作。 "接待工作准备得怎么样了?"陈锡联严肃地问道。 下属一脸不以为然地回答:"不就是来一位副司令员吗?到时候派个人去机场接一下就行了。" 这番话彻底激怒了陈锡联,他咬着牙反问道:"你知道他是谁吗?几年前,他曾经是北京军区的司令员,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的。连总理都如此敬重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下属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连忙表示立即去办。陈锡联又叫住他叮嘱:"等杨副司令来了,你们要多向他学习经验,他的指令就是我的指令。" 这位即将到任的副司令员正是杨勇上将,"三杨开泰"之一。所谓"三杨开泰",是指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三位战功卓著的将领。其中杨勇的履历尤为辉煌。 早在1953年4月18日,毛主席亲自签署命令,任命杨勇为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在朝鲜战场上,他指挥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大获全胜,歼敌52783人,促使"联合国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杨勇的威名远播海外。朝鲜首相金日成每次见到中国代表团都会询问杨勇的近况,并曾在毛主席面前评价:"杨勇是个难得的好同志!"当初,杨勇率军从朝鲜回国时,金日成亲自组织了20万人欢送,并嘱咐他一定要保重身体。 回国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杨勇,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都回来了吗?"杨勇激动地回答:"我们全部回到祖国的怀抱!"随后,毛主席任命他为北京军区司令,负责首都安全,可见对他的高度信任。 1964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率团来华,在北京军区参观射击表演后,蒙哥马利也展示了自己的枪法。随后,他把步枪递给杨勇,只见杨勇站着端起步枪,"砰砰砰"三声,全部命中靶心。蒙哥马利被杨勇的枪法震撼,回国途经香港时,在记者会上表示:"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 1972年8月3日,沈阳机场。陈锡联早早地带领军区政委曾绍山等主要领导来到这里,等待着杨勇的到来。他们都明白,这不仅仅是迎接一位普通的副司令员,而是对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的尊重。 当杨勇看到陈锡联亲自带领军区领导来迎接时,这位一向坚强的老首长也不禁动容。两人同为二野时期的纵队司令员和兵团司令员,虽然职务上曾是平级,但杨勇的资历要长一些。如今陈锡联担任军区司令,而自己来做副职,但他从陈锡联眼中看到的只有真诚的敬意与战友情谊。 回到军区后,陈锡联专门向常委们交代:"杨勇是位老同志,有水平,不要把他当成副司令员看待,军事方面的工作,要请示他作决定。"这份尊重源于陈锡联的胸怀,也源于对杨勇能力的认可。 两人的共事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却配合默契。陈锡联凡事都与杨勇商量,而杨勇也给足了这位老战友面子。实际上,他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更早。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曾缴获一辆美国高档轿车,他舍不得自己用,反而送给了杨勇。而杨勇也没有据为己有,很快又转送他人,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品质是两人共同的特点。 然而好景不长,1973年,杨勇去北京开会时,周总理给了他新的任命:新疆军区司令员兼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命令来得如此突然,杨勇甚至没来得及回沈阳收拾行李,只给妻子林彬打了个电话,就匆匆赴任。 临行前,杨勇通过电话向陈锡联道别:"这次调令太匆忙了,没来得及跟你亲自道别。有机会,来新疆做客吧。"陈锡联的回答中满是不舍:"还没跟你待够,你就要走了。" 一年后的1974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迎来20周岁生日。中央派出代表团前去祝贺,团长正是陈锡联。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两位老战友抓住机会彻夜长谈,诉说着分别以来的思念。临别时,陈锡联对杨勇说:"我在北京等你。" 这一等就是三年。1977年,杨勇告别了工作了四年多的新疆,调往北京担任副总参谋长。之后,他又陆续担任了总参党委常委、副秘书长、第一副总长等职务,主持总参的日常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杨勇推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军的讨论,为思想解放作出了贡献。
1972年沈阳军区空降副司令员,下属不以为然,最后知道身份呆住了。 1972年8
生而宅命
2025-04-03 23:48: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