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就在路过机关服务社时,突然,他发现有几名服装整齐,背着斜挎包的战士。张将军很奇怪,就过去询问。当了解状况之后,顿时怒火中烧:“把你们司令给我找来” 张爱萍将军这辈子是个硬角色。1910年,他出生在四川达县一个普通人家,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日子过得紧巴巴。少年时赶上国家乱糟糟,军阀打来打去,外敌还虎视眈眈,他早早就看不下去。1925年上了达县中学,没多久就跑去街上闹革命,举着牌子喊口号,愣是把满腔热血洒在了救国路上。1926年入了共青团,1928年成共产主义者,从此一头扎进革命,回头路都没想过。 1929年,他开始干地下工作,在四川、上海两头跑。那会儿没啥高科技,靠的就是两条腿和一张嘴,送信、拉人开会,忙得脚不沾地。年底,他干脆扔了笔,扛起枪,加入红军。战场上他不含糊,从小排长干到营长,再到大队政治委员,一步一个脚印。1930年在闽西当共青团干部,白天跑村里动员年轻人,晚上熬夜写材料,硬是把嗓子喊哑了也不歇。长征那几年,他带着队伍翻山越岭,啃树皮、睡泥地,愣是没掉过链子。 抗日战争来了,他又冲在前线,指挥打仗,忙得跟陀螺似的。1949年渡江战役,他站在船头调度部队,硬生生把胜利啃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他没闲着,1955年指挥解放一江山岛,带着一帮人研究地图、排兵布阵,最后打了个漂亮仗,上将军衔实至名归。后来他转去搞国防科技,盯着“两弹一星”使劲干,戈壁滩上风沙满天,他照样蹲那儿盯着设备,啥苦都吃了。 1964年,张爱萍到了酒泉基地。这地方偏得要命,周围全是沙子,风一吹满嘴土。基地里科研人员忙着试验,战士们站岗放哨,气氛紧绷得像拉满的弓。他来这儿是查工作,看看设备、问问进度,挺正常一趟公差。结果走到机关服务社门口,事情就不对了。他发现几个战士站在那儿,军装挺整齐,可斜挎包背着,脸上的疲惫藏都藏不住。他过去一问,才知道这些战士从外地执勤点跑来,想买点生活用品,结果服务社啥也没有,连热水都喝不上。 这下张爱萍火了。他干了一辈子革命,最见不得战士受委屈。想想看,前头战士拼死拼活,后头连个肥皂都买不着,这后勤咋干的?他直接吼了一嗓子,把司令叫来,当场开训。司令来了也蔫了,低头认错,说物资没跟上。张爱萍不听解释,直接拍板:马上改,不能拖。这事他没放手,回去还开了会,把后勤问题挨个捋了一遍,逼着基地整改。 整改后咋样?几天工夫,服务社塞满了米面油,食堂也搭起来了,战士们能吃上热饭,生活总算像样了。这事在基地传开了,大家伙儿都服气:张将军不光会打仗,还真把战士当回事。从那以后,军官们不敢马虎,物资查了一遍又一遍,士兵日子好过了不少。张爱萍也没闲着,后来还常去试验场盯着,国防事业一点点往前推。 晚年他退下来了,可心没闲着。家里书桌上全是报纸资料,他戴着老花镜翻着,时不时跟年轻人聊聊经验。2003年,他在北京去世,93岁,走得挺安详。灵堂里人不少,大家伙儿都记着他——一个实打实干事的人。 张爱萍这人,没啥花架子,真干、真硬、真在乎人。他在酒泉那一嗓子,不光骂醒了后勤,也让大家伙儿明白:大事小事都得抓实了,不然对不起前头拼命的弟兄。他这一辈子,没白活。
1964年,张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就在路过机关服务社时,突然,他发现有几名服装
史说畅谈呀
2025-04-11 10:30: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