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毛主席路过五台山时,参观了一下五台山的庙宇。 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转移到华北,路过山西五台山时,决定上山看看。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上庙宇林立,香客络绎不绝。那时候正值春季,山间还有些寒意,但这没挡住毛主席探访的脚步。他此行的目的并不是朝拜,而是想借机了解当地情况,顺便喘口气。 在山上的一座庙后面,毛主席注意到几座破败的菩萨塑像。这些塑像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彩漆剥落,甚至还有的胸口被砸出大洞,散落在草丛里,显得特别惨淡。据陪同人员介绍,这些塑像原本是庙里的供奉对象,但当地老百姓觉得它们不灵验,求了半天也没见效。后来有人传言塑像里藏着金子,乡亲们一气之下砸开来看,结果啥也没找到,就把这些塑像扔到一边不管了。这种情况让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山路上,毛主席又经过了一座龙王庙。这座庙跟山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庙前人来人往,香火旺得不得了。院子里摆满了供品,香炉里的烟雾弥漫开来,空气里都是香味。陪同人员说,这座龙王庙在当地特别受欢迎,因为老百姓相信龙王能管风调雨顺,尤其春天大家都来求雨,希望有个好收成。相比山上那些被冷落的菩萨,这里的龙王明显更得人心。 这次五台山之行虽然短暂,但毛主席却从中看出了大道理。他把山上的菩萨和山下的龙王拿来对比,觉得这事跟当干部的道理有相通之处。山上的菩萨高高在上,离老百姓太远,群众有困难时它帮不上忙,时间一长,大家就不信它了,甚至起了怨气把它砸了。而山下的龙王不一样,离群众近,能让老百姓觉得靠谱,所以香火不断,信众也多。 毛主席把这个想法跟身边的干部说了。他认为,干部就该像龙王这样,贴近群众,了解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实打实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山上的菩萨那样,摆个架子,离群众远了,最后连信任都丢了。他还提到,有些干部总抱怨群众不支持自己,其实该想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群众心里有杆秤,谁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就拥护谁。这话说得通俗又实在,听得干部们心里一震。 这次参观之后,毛主席的这个比喻在队伍里传开了。不少人觉得这个例子特别生动,比单纯讲大道理更能让人记住。从那以后,这件事就成了教育干部的一个经典案例,提醒大家别忘了群众路线,别脱离了老百姓。 1948年4月,解放战争正处于关键阶段。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解放军势头正猛。毛主席带着中央机关从陕北撤出后,一路东进,准备在华北建立新的根据地。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地势险要,既是军事要地,也是文化名山。那时候,战争让老百姓生活艰难,求神拜佛成了很多人寄托希望的方式。毛主席路过五台山,既是行程需要,也有意借机观察民情。 当时的中国农村,迷信风气还很重。尤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年头,农民对神佛的依赖更强。五台山的庙宇多,香火旺,但也有些地方因为战乱和贫困,庙里的供奉被荒废,甚至出现了砸毁神像的事。这种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反映了老百姓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传统信仰的失望。毛主席看到这些,心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从五台山看到的,不光是菩萨和龙王的对比,更是干部和群众关系的缩影。他用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干工作不能光靠喊口号,得真干实事。这道理搁在今天也一样。现在生活条件比1948年好多了,但群众对干部的要求一点没降。老百姓还是希望政府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光说好听的。 比如现在有些地方修路盖楼,表面上看着挺气派,可老百姓用不上,或者压根没问过他们愿不愿意,这就是“山上的菩萨”。反过来,有些干部下乡调研,真心听意见,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干的事大家都认可,这就有点“山下龙王”的意思了。毛主席的启示提醒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贴近群众这条路永远没错。 再说广一点,这事还让人想到怎么看待信仰和信任。不管是过去的菩萨龙王,还是现在的政策措施,老百姓信不信,关键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光靠包装和宣传没用,得有实际效果。这点对个人做事也有借鉴,别总想着表面功夫,得让人觉得你靠得住。 毛主席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奔波。1921年,他参加中共一大,成了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秋收起义,他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1935年遵义会议,他确立了领导地位,带着红军走完长征。1945年中共七大,他正式当选中央主席,领导抗战胜利。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后来又推动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建设,把国家带上新台阶。1976年9月9日,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大快人心,投降派被“一锅端”!中方反制的关键时刻,社科院研究员贺滨公然质疑、带头
【239评论】【1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