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53个倭寇从浙江上虞登岸后,在80多天里横行浙、皖、苏3省,洗劫了杭、严、徽、宁等20多个州县,击杀官兵5000余,其中包括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遭殃的百姓无数。最后就连留都南京都险些失陷。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问题就像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尤其在沿海一带,简直让人提心吊胆。嘉靖三十四年)秋天,53个倭寇从浙江上虞登陆,掀起了一场席卷三省的浩劫。这帮人人数虽少,却像一把尖刀,直插大明的心脏。他们在80多天里横行浙江、安徽、江苏,洗劫了杭州、严州、徽州、宁国等20多个州县,杀得官兵尸横遍野,百姓家破人亡,连留都南京都差点沦陷。这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细究起来,背后全是血淋淋的教训。 先说说这53个倭寇。他们不是简单的一群海盗,而是由日本浪人、破产渔民、走私贩子混杂而成,其中不少还是明朝的叛民。领头的人史书没留名字,但可以肯定是个狠角色,懂战术,熟地形,带着这帮亡命徒专挑明军的软肋下手。他们装备精良,刀法娴熟,行动起来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刚在上虞登陆时,当地守军压根没当回事,以为随便派点人就能收拾。结果一交手才发现,这帮倭寇打仗不要命,配合默契,根本不是乌合之众。 再说明军这边,表面上看兵多将广,实则一团糟。嘉靖年间,朝廷财政吃紧,军队的粮饷经常被克扣,士兵饿着肚子哪有心思打仗?更别提那些将领,不少人贪生怕死,仗还没打就想着怎么保住乌纱帽。地方上的卫所制度早就名存实亡,士兵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压根没上过战场。倭寇一冲上来,明军往往一触即溃。史书上记载,这80多天里,5000多官兵被杀,其中还有御史、县丞、指挥、把总这些要员。御史王忬在徽州督战时被倭寇围攻,当场战死;宁国府的把总带着几十人拼命抵抗,也没挡住倭寇的攻势。这种惨状,简直让人不忍直视。 倭寇的路线也很有讲究。他们从上虞出发,先洗劫了绍兴、宁波一带的富庶之地,抢够了金银财宝,又直奔杭州。杭州可是江南的命脉,商贾云集,物资堆积如山。倭寇一到,城外的村庄被烧了个精光,商铺被砸,百姓拖家带口往城里跑,城门都差点被挤塌。得手后,他们又转战安徽的徽州、宁国,山路崎岖也没能挡住他们的脚步。到了江苏,太平、宁国一带同样遭了殃。倭寇的战术很简单:快打快走,绝不恋战。明军好不容易集结起来,人家早跑得没影了。等官兵气喘吁吁赶到现场,只能看到满地的尸体和烧焦的房子。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倭寇居然打到了南京城下。南京作为留都,地位仅次于北京,城防不可谓不严。可倭寇一来,守军还是慌了手脚。他们在城外烧杀抢掠,杀了两个指挥官和上千士兵,城头的弓箭手连他们的影子都摸不着。南京的官员吓得彻夜开会,百姓挤在街头烧香拜佛,生怕城门一破就大祸临头。幸好援军及时赶到,倭寇见势不妙,赶紧撤了,不然南京真可能保不住。这事传到北京,朝堂上炸开了锅,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这是天皇震怒,有人说国力衰微,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 这场浩劫,表面上是倭寇太凶残,实际上暴露了大明的烂摊子。首先是海防废弛。嘉靖帝搞海禁,禁止民间出海贸易,结果逼得渔民和商人走投无路,干脆投了倭寇。沿海的卫所形同虚设,烽火台年久失修,倭寇登陆跟逛自家后院似的。其次是官场腐败。地方官忙着捞钱,压根不管百姓死活;朝中的严嵩之流只顾党争,根本不关心前线。军队也好不到哪去,将领克扣军饷,士兵连武器都拿不齐全,哪来的战斗力?再加上嘉靖帝本人沉迷修道,整天想着长生不老,国家大事全扔给臣子,朝政乱成一锅粥。 这场倭患的源头,还得从嘉靖朝的整体局势说起。明朝自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后,国力就大不如前。北方的蒙古隔三差五来骚扰,南方的倭寇又趁虚而入。嘉靖帝继位后,本来有机会重振朝纲,可他偏偏信道士,宠奸臣,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沿海的豪绅勾结倭寇,走私发财,朝廷查也不查,百姓苦不堪言。53个倭寇能闹出这么大动静,说到底是大明自己给了他们机会。一个国家,根基不稳,再小的风浪都能掀翻船。 倭寇撤退后,朝廷总算清醒了点。嘉靖帝虽然还是老样子,但迫于压力,下令整顿海防。戚继光、俞大猷这些名将后来站了出来,带着新练的军队,把倭寇打得满地找牙。戚继光在浙江搞了个“戚家军”,用火器和阵法,硬是把倭寇收拾得服服帖帖。到了隆庆年间,朝廷放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的经济慢慢缓过劲来,倭寇的生存空间也被挤没了。这场风波,算是给明朝敲了个警钟:再不收拾烂摊子,迟早得出大事。
明朝嘉靖年间,53个倭寇从浙江上虞登岸后,在80多天里横行浙、皖、苏3省,洗劫了
佳说历纪
2025-04-18 23:53:0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