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春晚,倪萍在给观众念海外华人祝福国人的贺电时,突然惊出了一身冷汗,原来纸上竟是空白的,由于是现场直播,她灵机一动想了个妙招,上演了一出史诗级救场。 信源:黄慧群.《春晚记忆——从幕后看台前》.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第147页。 199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后台灯光璀璨,工作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整个剧组仿佛一部上紧发条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高速运转。 对于台前的主持人们来说,这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晚,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无误,不能有半点差池。 倪萍,那一年已经是春晚的当家女主持,端庄大方、嗓音温柔,深得观众喜爱。 当时她的任务之一,就是在节目中段,代表中央电视台,朗读海外华人发来的贺电。 这本是一项简单而庄重的环节,倪萍早早地拿到了一叠贺电稿,几次在后台默读,力求在现场做到声情并茂。 节目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间到了该她上场的时候。后台工作人员匆匆递给她一份装在红色文件夹里的贺电稿,倪萍点点头,带着自信的笑容走向了舞台中央。 万众瞩目之下,舞台灯光打在她身上,台下观众的眼神专注而热切,电视机前更有亿万双眼睛正紧盯着她。 倪萍稳稳站定,打开文件夹,准备从第一页开始朗读。然而,就在她低头的一刹那,她的心猛地一沉——稿纸上竟然是空白的! 一股冷汗瞬间从她的脖颈滑到背脊,她的大脑几乎短路了半秒。 春晚是现场直播,没有补救的机会,任何慌乱和停顿,都会在全国观众面前被无限放大。她清楚,一旦露出慌张,不仅自己尴尬,还可能引发整台晚会的混乱。 生死关头,倪萍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迅速做出判断。她抬起头,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微笑,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几乎没有一丝停顿,她把空白的稿纸轻轻往下一垂,仿佛在整理文件的动作,同时慢慢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说道: “此时此刻,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朋友们,正通过不同的方式,向祖国、向亲人送来最真挚的祝福。他们在贺电中这样写道——” 倪萍眼神温柔地扫过观众席,仿佛在倾听远方的呼唤,然后即兴发挥,字字铿锵,情感充沛: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心中始终眷恋着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今天,我们把对亲人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化作一句深情的祝福: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愿家乡的亲人幸福安康!” 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倪萍暗暗松了一口气,但她知道,必须继续自如地完成整个段落。 于是,她灵机一动,又轻轻翻了一页空白纸,仿佛在换阅不同哨卡官兵战士,国家华人发来的贺电,每换一页,就代表一份新的祝福: “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华人朋友们说:‘无论走多远,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永远以祖国为傲!’” 她的语气时而激昂,时而温柔,情感自然流畅,甚至比事先准备的朗读更加生动感人。 就在她朗读到最后一段时,后台导演组的监视屏前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一幕:空白的稿纸在灯光下闪着微光。 但奇迹般地,现场气氛不仅没有出现混乱,反而被倪萍即兴编织的话语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朗诵结束的那一瞬间,倪萍深深鞠了一躬,然后从容退场。回到后台,她的手心仍冒着冷汗,工作人员一窝蜂围上来,紧张地问:“倪萍,你是怎么做到的?” 倪萍半是笑、半是自嘲地晃了晃手里的空白稿纸:“幸亏这些年练得快,要不今天就真出大洋相了。” 原来,出错的原因是临时负责打印贺电的小助理,因太过紧张,把原稿夹在复印机里忘了按开始键,结果直接递出了夹着白纸的文件夹。 而此时此刻,舞台上正在进行现场直播,没人来得及纠正。 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成了春晚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但极为精彩的幕后故事。 倪萍以她过硬的台风、丰富的临场经验和极高的情商,不仅挽救了自己,更挽救了整个节目组的荣誉。
2005年,赵本山在春晚后台见到了魏三,赵本山问魏三:“小魏,现在春晚也上了,今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