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位美国家庭主妇展示她用12.5美元买到的东西,一家三口一周的食物[微风]当时美国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傲视全球,美国人也很自信,而欧洲还在清理战后废墟。 1947年,美国如日中天,经济繁荣得让人眼红。一位普通家庭主妇拎着12.5美元,就能买下一家三口一周的食物,这不仅是个简单的购物清单,更藏着战后美国崛起的秘密。欧洲还在废墟里摸爬滚打,而美国人已经自信满满地过上了好日子。这12.5美元到底买了啥? 二战刚结束,美国成了全球的老大。1947年,GDP高达2340亿美元,工业生产占世界一半以上,美元更是硬通货,欧洲人拿着都眼馋。当时失业率低到3.9%,普通家庭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相比之下,欧洲还在清理战争的烂摊子,英国还在搞配给制,德国连饭都吃不饱。美国这边呢?超市货架满满当当,牛奶、面包、鸡蛋随便挑。这位主妇的12.5美元,就是这种繁荣的缩影。 1947年的美国人自信得不得了。二战打赢了,原子弹有了,经济起飞了,谁不得高看他们一眼? 但可别以为这钱多好赚。1947年,美国普通工人周薪也就40-50美元,12.5美元差不多是四分之一的工资。能用这钱撑起一家三口一周的饭桌,靠的可不是大手大脚,而是精打细算。那时候物价也接地气,一加仑牛奶0.82美元,一打鸡蛋0.66美元,一磅牛肉0.55美元。听起来便宜,但对普通家庭来说,每分钱都得掰开花。 这位主妇叫玛丽(名字很常见,咱们就先这么叫她),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千千万万美国中产家庭的一员。她这12.5美元,买的不是奢侈品,而是实实在在的口粮。看看她可能的购物清单: 牛奶:3加仑,2.46美元。每天早上一杯,孩子长身体全靠它。 面包:5条,每条0.15美元,总共0.75美元。早餐抹点黄油,简单又顶饿。 鸡蛋:2打,1.32美元。煎蛋、煮蛋,蛋白质不能少。 牛肉:5磅,2.75美元。周末炖个汤,平时炒点肉末,味道香得邻居都来敲门。 土豆:10磅,0.50美元。煮着吃、炸着吃,怎么都划算。 黄油:1磅,0.70美元。抹面包、炒菜,少不了这点油水。 蔬菜:胡萝卜、洋葱啥的,差不多2美元。一周汤汤水水全靠它们。 杂七杂八:盐、糖、咖啡,凑个2美元。生活得有点滋味吧。 加起来差不多12.5美元,可能还剩几美分买颗糖哄孩子。这清单不花哨,但管饱还能有点营养。玛丽得算好每顿饭的分量,别浪费,也别不够吃。那时候冰箱还没普及,食物得当天买当天吃,计划稍微出错就得饿肚子。 1947年,美国中产家庭占了60%以上,玛丽就是这群人里的一个。她得管账,丈夫工资一到手就得盘算着花。12.5美元买菜,剩下的还得付房租、水电、孩子的学费。战后物价涨得快,1946到1947年通胀率蹦到14%,她得时时盯着超市折扣。丈夫回家累得倒头就睡,玛丽还得洗衣做饭,忙到半夜。那时候没洗衣机没微波炉,全靠双手撑起一个家。 但玛丽不只是苦哈哈地过日子,她也有自己的小盼头。1947年,收音机里老放着《星条旗永不落》,电视机刚开始流行,她可能攒了几个月钱想买一台。孩子放学回来叽叽喳喳讲学校的事,她听着也觉得日子有奔头。那12.5美元买来的不只是食物,还有一家人围着饭桌的温馨。 别看美国1947年风光无限,也不是人人都过得舒坦。黑人工人平均工资比白人低30%,女性工资更少,玛丽如果是个少数族裔,日子可能还得再紧巴点。农村地区还没通电,城市里工厂烟囱冒着黑烟,污染也开始抬头。欧洲那边靠着马歇尔计划拿美国援助,可美国国内也有穷人吃不上饭。这繁荣是真,但不是均匀撒在每个人头上。 玛丽的12.5美元能买一周吃的,在当时算中等水平。比她有钱的家庭能吃上罐头水果、火腿,比她穷的只能啃土豆填肚子。但这黄金时代也有尽头。通胀、冷战、种族问题慢慢浮上来,1960年代就没这么太平了。12.5美元的故事,是个起点,也是段回忆。
1947年,一位美国家庭主妇展示她用12.5美元买到的东西,一家三口一周的食物[
纯情如雪
2025-04-29 11:00:04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