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张连芳,将要执行绝密任务。她整理好装备,刚要上飞机,哪料,被人一把拉到照相机前,她一甩头发笑道:“这么麻烦啊!”谁知,有人凑近她耳边说:“拍遗照。” 1964年,28岁的女飞行员张连芳接到一个绝密任务,准备驾驶飞机冲向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采集样本。就在她整理装备、即将登机时,有人突然拉她去拍照片。她甩甩头发,笑着抱怨了一句“这么麻烦啊”,结果耳边传来一句低语:“拍遗照。”这突如其来的四个字,藏着多大的分量? 1936年张连芳出生在河北一个普通农户家,小时候家里院子里常有麻雀飞过,她就喜欢抬头看,双手比划着飞翔的样子。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农村丫头后来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1954年,18岁的她通过严格选拔进了空军航校。训练可不轻松,寒风刺骨,她得反复练习起飞降落,手指在操纵杆上练得熟练无比。1958年,她被分到运输机部队,开着伊尔-14飞机跑物资空投任务。有一次飞秦岭,碰上大雾,飞机颠得厉害,她硬是凭记忆调整航向,安全回来,战友们都佩服得不行。1960年,她还参加了海南岛搜救,顶着台风低空飞,把伤员运了出来。她的飞行记录簿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任务,攒下了几百小时的飞行经验。1963年,她跟同是飞行员的张文波订婚,俩人在基地食堂简单吃了顿饭,约好以后一起为国家出力。张连芳这路走得踏实,从农村到天空,一步步靠自己闯出来的。 1964年春天,张连芳接到通知,要去新疆马兰基地执行绝密任务。这任务可不是一般的飞行,而是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有关。她得飞进爆炸后的蘑菇云里采集空气样本,听着就让人捏把汗。那时候基地条件艰苦,黄沙漫天,她得检查氧气面罩、导航图,装备一点不能马虎。登机前,她被拉去拍照片,本来还以为是留个纪念,结果被告知是“遗照”。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愣一下吧?但她没退缩,拍完照就去跟张文波告别。他递给她一条白毛巾,叮嘱她小心。她点点头,拿上毛巾就走向飞机。这任务的危险性,从“遗照”这词儿就能看出来,可她还是去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张连芳的任务就是要飞进爆炸后的蘑菇云,采集空气样本,给科学家分析数据用。这活儿听着简单,其实风险大得吓人。原子弹爆炸后,辐射、热浪、气流都可能让飞机失控,采样失败还得再飞一次,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那时候新中国刚起步,航空技术还不成熟,能挑上张连芳,说明她技术过硬,也说明国家对这任务有多重视。她的飞行不光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给国家争口气,证明中国有能力搞出自己的核武器。 爆炸当天,张连芳驾驶飞机冲向蘑菇云。第一次采样没成功,数据不够,她得掉头再飞一次。高温、辐射、颠簸,哪样都够呛。第二次采样总算完成,飞机晃晃悠悠回了基地,轮胎落地都擦出了火星。这任务对身体的伤害也不小,回来没几天,她的头发全掉了,皮肤还起了红斑。医务人员给她上药,她就静静地躺着,盯着天花板也不知道想啥。换别人可能早崩溃了,可她硬是挺了过来。休养几个月后,她又回部队接着飞,胸前还多了块表彰勋章。这份韧劲,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1970年,张连芳跟张文波结了婚,婚礼在基地礼堂办得简单,桌上就放了点水果和糕点。晚年她退役后住在北京,常去社区公园溜达,手里攥着一本飞行笔记。她的故事后来被空军博物馆记下来,那张“遗照”也摆在展厅里,旁边还有她飞过的飞机模型。她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她的经历却是中国航空史上抹不掉的一笔。从农村丫头到执行绝密任务的女飞行员,她用自己的胆量和坚持,成了不少人的榜样。那张照片后来成了她传奇的一部分,摆在博物馆里让人看,既是纪念,也是提醒。咱们现在安稳日子背后,有多少这样的故事?
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张连芳,将要执行绝密任务。她整理好装备,刚要上飞机,哪
纯情如雪
2025-04-29 11:34: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