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父母相差50岁,3岁丧父,中年休妻丧子,死前一句话让人心酸

吖胖来了 2024-06-19 14:20:44

公元前552年,鲁国勇士叔梁纥与少女颜徵在自由恋爱,并结为了伴侣。

四年前齐国与鲁国的战争中,叔梁纥曾经因为骁勇过人,获得了“以勇力闻于诸侯”的美誉。

因此,这段婚姻看起来是一个美好的少女恋慕勇士的故事——如果不知道,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年龄差足有50岁的话。

当然,这并不影响两人在这一年秋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一个影响了华夏数千年的男孩——孔丘。

一、别有用心的自由恋爱

孔丘父母的恋爱故事并不美好。

对于当时负有盛名的叔梁纥来说,他娶这个15岁的小女孩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他还没有儿子。

叔梁纥曾经的正妻施氏生了七个孩子,都是女儿;他的妾室生了一个男孩,但是一个残疾人。

所以,当这个其貌不扬但身体健壮的男孩诞生时,可想而知,叔梁纥有多么的高兴。

《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意思是头型酷似曲阜的尼丘山,中间低,四周高。所以,他的名字叫做“丘”。

后来,这座孔子因之而得名的尼丘山,为避孔子名讳而去掉了中间的“丘”字,改称“尼山”。这也是孔子和这座山之间奇妙的缘分了。

在67岁时,终于有了健康男性后代的叔梁纥是幸运的。因为再过三年,当这个孩子三岁时,他在古稀之年与世长辞。

这个故事对于叔梁纥来说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对于刚刚18周岁的颜徵在,以及刚满3岁的孔丘来说,接下来的生活又将如何继续?

二、幼年丧父后的艰难求索

诚然,曾经“以勇闻名诸侯”的叔梁纥,还是有一定的遗产留给颜徵在母子。

但是作为正妻,颜徵在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前妻的七个女儿,以及妾室所出的残疾男孩。

且叔梁纥只是“士”级,并不算是大贵族,没有采邑等固定收入。他一去世,家中就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最终,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颜徵在带着3岁的孔子离开了这个大家庭,独自居住在曲阜城一条叫做“阙里”的小巷子中。

可想而知,孤儿寡母的生活不会特别顺遂。

因而,当后来子贡称赞自己的老师“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的时候,孔子反驳了这种观点。

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也就是说,是因为年少时贫贱的生活,他才不得不学了一些“君子”不会学、不必学的技能。

他还曾说过:“吾不试,故艺”。

也就是说,因为早年没有当上官,所以不得不学会了一些手艺来谋生。

生存之余,孔子也在持续精进着士大夫的必修课——六艺。在这一道上,他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从小玩耍的时候就注重礼仪,这一看就不是一般小孩儿。

天赋是一方面,引导更是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士”的母亲,颜徵在非常注重培养孔子的品格。

她买给孔子的玩具都是礼器,极大地激起了孔子对礼乐的兴趣。

孔子与母亲一同生活到了他17岁这一年。年仅33岁的颜徵在没有能够陪伴儿子更久,自此,孔子成了一名失去双亲之人。

将父母合葬一处,并服完母丧后,他离开了鲁国。

是因为自由吗?是因为失去双亲的悲痛吗?

或许有吧。

但更为直接的原因是:他遭到了鲁国上卿季氏的羞辱。

就在孔子之母病逝后不久,季氏邀请了鲁国所有士族子弟来他家中宴会。

这既是一种拉拢,也是一种表态,不容任何符合要求的人,不给执政上卿这个面子。

正在服丧期间的孔子十分为难。

最终,他穿着丧服赴宴,被一名叫做阳货的人拦在了门外。原因并不是他穿丧服失礼,而是“我们家主人没有邀请你”。

孔子作为叔梁纥,一名“士”的儿子的身份,被季氏否认了。

这是鲁国执政高层给予孔子的羞辱,而孔子并不打算忍受。因而,他搬去了宋国居住,并在这里迎娶了妻子亓官氏。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生或许就这样庸碌地过去了。

但孔子不同,他持续深耕于“六艺”,很快闯出了名堂,得到了许多贵族的认可。

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他的儿子出生时,时任鲁国国王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鱼。孔子也因此给儿子起名叫做“鲤”。

从一个执政上卿家的奴仆都敢拦在门外的人,到鲁国的国公送礼贺其弄璋之喜,孔子仅仅用了三年。

今人无从得知这三年中孔子做了哪些努力,在学问上的才能,又是如何得到了贵族阶层认可。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从一个父亲早亡的孤儿走到这一步,必然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这份努力成为了孔子的习惯。

在此后的一生中,他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六艺”,从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三、休妻的“传统”

二十岁之后,孔子在学问方面不断精进,社会地位也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例如在鲁国,他曾经官至鲁定公的大司寇(最高司法长官)。周游列国14年间,他也曾被其他国君委以重任。

在开设学院、教书育人后,他的教育成果斐然,学生中也有很多人在诸侯国中做到了比较高的官职,拥有了比较高的声望。

可以说,凭借自己出色的学问,孔子再没有受过当年季氏给过他的羞辱。

但他的生活并非自此就一帆风顺,一点不顺心之处都没有了。让他十分烦恼的,是他的妻子,他的枕边人亓【qí】官氏。

孔子一生只娶过一任妻子,据记载,他和亓官氏育有一儿一女。相比于他的父亲和施氏生了7个女儿,从数量上孔子远远比不上父亲。

这一方面可以说明,孔子赞成“食色性也”,却并不耽于女色,不滥情,也没有像父亲一样娶妾室或娶多名女子。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孔子和妻子的感情并不是很好。

在孔子的诸多语录中,有一句话比较刻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自己幼年丧父,母亲独自一人抚养他长大,相信他对女子处世的不易之处,是多有了解的。

还能说出这句话,想必是真的与妻子相处不睦,从而产生了这许多感慨。

日常生活中,孔子对妻子也是挑挑拣拣。“失饪,不食”,妻子的厨艺不佳,他就不吃饭;“不得其酱,不食”,调料放得不对,他也不吃。

如果说,这可能仅仅是一种“挑食”的话,那接下来这一项就真的是“挑剔”了:“割不正,不食”,肉切割的方式不对,他也不吃。

还有一项“席不正,不食”,坐席摆的位置不对,孔子也不吃。

这诸多的“不食”,让人感觉孔子在家就不怎么吃饭。从其中透露出的,是孔子与亓官氏之间观念的根本不合。

或许并非亓官氏的厨艺不佳,只是孔子十分注重礼节,亓官氏的日常起居并不能达到他对“礼”的要求,故而两人之间几乎没有共同话题,更谈不上和睦相处。

因而,在已经生育了一儿一女后,孔子还是决定“出妻”,就是把亓官氏给休了。

甚至,他厌恶自己的妻子到,不允许儿子孔鲤为母亲一哭。

当亓官氏去世一周年,孔鲤为之哭泣时,孔子还要骂上一句:“其甚也“,让儿子都不敢继续哭。

“出妻”似乎是孔家的一种传统。

为母亲哭泣的孔鲤,也休了自己的妻子;孙子孔伋,也休了自己的妻子。

这也算是孔子“圣人”光辉一面的背后,他作为“凡人”的一面。

圣人孔子一生教诲了无数人,死后经典传承千年,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

但凡人孔子的生命终有尽头。

公元前479年,已经73岁的孔子身边只剩下他的学生。在回光返照之际,他说:“周公……周公来接我了。”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一生推崇周礼的人,能看到周公来接他,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0 阅读:0

吖胖来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