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福:难忘那迎风挺立的锅台

拓客说宗教 2024-09-14 18:16:45

马有福/文

得知大通教育终于走在了全省前列,作为曾经是教员的我,感慨万千,不胜唏嘘。想当年:乐都的文书,二化的官,大通互助的一二三。历史的伤痛让大通奋斗了很久很久。在这条道路上,我曾见识过许多感人的细节。就我个人而言,如今,最让我难忘的是:曾经挺立在新庄中学的那一个黄土锅台。

那是一个雕塑般让我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黄泥锅台。

尽管在时光的流逝中它早已化为尘土,流失和飘散在母校一角,任人踩踏了,然而,在我的记忆的深处,它却依然朴素如初,泰然不倒,与曾经任教新庄的张呈莲老师一起,支撑着我的青春记忆,见证着文革结束之后家乡特有的那一股尊师重教、既往开来的时代新风。

那是一九七八年的秋天,新庄中学刚从村庄中心搬到村外河滩。在黑土夯筑而成的诺大校园里,除了三栋教室、一排宿舍,再就是乱石横陈、处处沙坑、荒草丛生的野地,条件极其艰苦。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在这里,我们竞遇到了一批非常敬业的老师,在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之际,他们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千古难逢的时代机遇,在这个不曾有读书传统的偏僻一隅,带领我们读书、唱歌、玩耍、劳动,一日日用架子车拉土垫平了教室地面和校园沙坑,也栽下了一颗颗抵御寒风和充满希望的杨柳树,在出其不意之中培育出一股新风,揭开了家乡现代学校教育的辉煌一页,结束了千百年以来在回族地区带着偏见的厚重历史一页。

想那时,整个农村经济一派萧条,家长们一点儿也不指望我们通过读书而获取多大出息,他们之让我们读书一方面是迫于上级压力,另一方面则无非是躲避生产队没日没夜的劳动。因而,要不是还有一点青春的活力和少年的顽皮,当时我们走进校园的样子有点像流寇。不是吗,大多数学生都是身破衣烂,蓬头垢面,没点学生样。到了冬天,尤其是早晚,阵阵哨儿风吹得我们浑身颤抖、两眼蒙尘,走进教室时冻得发麻的双手常常拿不住书本,大伙儿身不由己的跺脚常常会一直延伸到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始才渐次停止下来。

到了夏天,我们常常整天喝不到一口水,致使许多同学口干舌燥、一脸疲惫,下午里就像是一株株晒蔫的禾苗,根本打不起精神来学习听课。还有,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课间跑步和上体育课时,我们都不敢把背着干粮的饭包放在教室里,在跑步时它总一下一下地拍打着我们的屁股,就像是专为我们打着运动的拍子;在弯腰下蹲的间隙,常常有干粮滚落在脚下,引发一片笑声,令跑丢了干粮的同学好不尴尬。那时,别看那是一个普通干粮,但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带得起的。有好多同学就是因为带不起一天一个干粮而中止了学业的,也有的同学因为在做值日生时偷吃了别人忘背饭包的干粮而受到了批评、遭遇了尴尬。

对于这一切,我们的班主任张呈莲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此,许多时候就从自己并不富裕家里拿出馒头填补着同学们的一餐之饥。每每这时,她总还同时提来一个灌满了开水的暖瓶。那时,这个暖瓶多么珍贵啊,同学们围着它如获至宝地品尝着开水,如同是享受着一顿美味大餐,久久不肯离开。就这样,张老师这一偶尔为之的奉献后来就变成了我们班雷打不动的福利了。

但是,这瓶水对于不能回家吃饭的三十多位同学来说,毕竟还是杯水车薪、难遂人愿啊。于是,张老师就与班干部动议:我们班要垒一个锅台。这在当时来说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但是,难堪的是:当时校园里没有一块合适的地方供我们选择。张老师苦口婆心几经努力无效后,就几乎是有点无奈地决定在自己的宿舍门前垒了一个,权当是她自己的锅台。就这样,不上几天,我们一块一块悄悄地从家里拎来土坯。很快,张老师靠着她的人际关系请了师傅,用一点微不足道的班费买了大锅,就在她的宿舍门前垒起了一个四四方方、笨重而挡路的泥台。

把一个班级牢牢凝聚在一起的纽带就这样被张老师找到了。它,如同能够撬动地球的支点,撬开了一个班级的热情和活力。

从此,一到中午,我们就烟冲火冒地围着它忙上一阵,也乐上一阵。有了它,从此,我们的下午不再饥渴,我们班不再有人辍学了,学习的热情更是一日高于一日。

虽然,学生们吵吵嚷嚷地忙乎让张老师从此睡不成午觉了,她堆满柴禾的门前也没法保持干净了,甚至有些人还给她罗列了一些罪名,但张老师却从此放下了一颗心,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了。她是一个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人,不会说普通话,按今天的标准衡量,说不定早就下岗了。但是,在那时,她的责任心、爱心和对于教学的赤诚却是今天的教师们学十年也学不来、学不起的。她的教学方法最让人称道的是:她从不放过一个生字、一个单词,一篇文章,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遍遍诵读课文,一课课消化知识,一切都很传统,也很扎实,这使我们在关键时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养成了勤奋的习惯。

至今犹记得:在早自习上,她一个一个地检查我们的阅读,倾听我们的背诵,这使我们既是走在路上、进厕所时都带着课本。如此用功,一个学期下去,课本脏乎乎的,简直成了村妇们做鞋的铺衬。更为可贵的是,她不仅关注着她所任教的语文,也关注着我们的数学等其它科目的学习,由此我们的整个班风和学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星星之火就这样开始燎原。紧接着,新庄中学的整个学风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高年级的同学们不满足于课本的学习,不知从哪儿纷纷找来了五十年代的几何课本在自觉做题。爱好物理的几位同学从五金商店买来简单的配件开始在组装收音机。乐于化学实验的同学买来硝酸钠等材料在操场一角做引爆试验。校园里生机满满。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也开创了一代新风。多少年来,新庄中学的学生成绩一直处在大通回族地区之首,一度引人关注。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多座县中。每每回忆起这些,我感觉到无限自豪,也就同时想起那个见证了我们青春岁月的黄土锅台,也想起了像张呈莲老师一样曾经奠基、耕耘于这里的师长和同事们。他们或许自己都不曾经意:他们的爱心播下的地方,至今已是一片葱郁,多少小小苗子一茬茬从这里出发,在更大的舞台上已经成长起来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如今,整个大通的学风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好转,终于在北川河畔竖起了自己的丰碑。这之中浸透了大通几代教育工作者的无尽心血、无限爱心。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无私的敬意。

作者简介:

马有福

马有福,电视媒体人,纪录片编导,主任编辑,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大道至亲》等散文、电视解说词集五部,共百万字文学作品。曾在《青海湖》、《天涯》、《散文选刊》发表作品多篇。荣获过第五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中国新闻奖等奖项多次。现居西宁。

0 阅读:0

拓客说宗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