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从这几天开始,在私募排排网等地方,已看不到大多数私募的净值数据。
一、不可以展示
原因是,今年4月30日,中基协发布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8月1日起正式执行。
里面规定,券商或者互联网代销平台,要有私募产品的委托销售关系,才能展示业绩。
此前,监管是一直要求,私募不可以公开展示业绩,只能向合格投资者(提供300万可投金融资产证明)定向展示。
但在过去几年,不少券商会发布部分私募的净值,部分互联网私募代销机构,只要私募提供,也会披露大量私募的业绩。
在过去市场可以轻易看到私募基金的净值数据,这一方面对私募获得市场关注有很大的好处,但另一方面,监管认为这违背了相关要求。
这次监管新规,受伤最重的,可能是私募数据机构,它能披露的基金数据将大幅缩水,影响其商业模式;其次就是相关私募公司,本身市场低迷,以后监管越来越严格,销售据说也将受限,很多公司看不到什么出路。
二、私募下行
近年来,随着市场下行,监管趋严,我国私募整体呈下行趋势。
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我国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20768家,较上月减少了92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200家,较上月减少了40家;
截至6月末,我国私募机构管理基金数量为151257只,较上月减少了744只;管理基金规模为19.89万亿元,较上月减少了44.03亿元,同时也是该数据连续第三个月低于20万亿元大关。
国内目前有2万家私募,其中近一半规模不到1亿,这1万家的总规模仅3000亿(包含股票类、股权类),也就是家均管理规模仅3000万。
维持一家小型私募运作的年费用大概是200万元,这点钱在一线城市要满足最低5人,和符合监管要求的办公场所,已经捉襟见肘。
但如果拿平均3000万管理规模算,一年1%管理费收入平均30万,那必然很多公司是严重亏损状态,在未来几年内,大量私募基金面临倒闭。
实际上很多亏损私募已经是躺平状态,离清盘倒闭只有一步之遥。
而且从监管层的思路和一系列政策来看,也是明显走扶优汰劣、维护稳定的路线,清理掉规模小、实力不足的私募,限制风险偏好过高的私募,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出清。
例如将最低存续规模降低至500万元,明确长期低于500万元规模的基金应当停止申购。私募证券基金参与DMA业务不得超过2倍杠杆,进一步控制业务杠杆水平。
这显然对小型私募和量化私募等不利。
3、他山之石
国内私募一系列限制措施之后,我们不妨看下境外在基金发行和管理上的经验。
我自己比较关注的木头姐ARK基金信息披露。
虽然木头姐的一些操作个人无法苟同,业绩表现也较差,但该基金的信息披露别出一格。
ARK基金大部分是主动管理型ETF,有自己的官网,每天披露净值表现:
而且每天公布收盘后所有持仓,这样信息就非常透明。
而国内公募是每季度公布前10大持仓,每半年公布所有持仓,信息延迟就比较多;而我国私募并不对持有人公布其持仓,你就算清盘解散也不知道它买了啥,这里面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利益输送、业绩误导、道德风险等。
最后总结,如果说美国基金市场是自由放任、信息完全披露,以效率为先的市场,那中国基金市场有自己的特点,以稳定安全为先,要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方向,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一系列行为和走向。
更多专业分析文章
仓都加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开始做鬼了
全篇只看最后一句,其他都无意义
当做捐款就好
丑媳妇不敢见公婆!
以后在水里摸鱼[大笑][大笑][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