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诠经: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学者译著活动

拓客说宗教 2024-04-20 22:12:47
明清时期中国穆斯林学者用汉文译著伊斯兰教经籍和介绍伊斯兰学术文化的活动。 明代以前,中国穆斯林经师的宣教和讲学方式,主要是根据原本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以特有的经堂语口译讲解。当时既没有汉文经籍可参考,又难以用汉语文通畅地表达,致使“教义不彰,教理不讲。”为了在教内宣传教义,使穆斯林自立图强,维护伊斯兰教信仰,使更多人能够正确了解伊斯兰教,与社会相融合,做到“隔教不隔理”,在这一背景下,从明末至清末,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与云南省,先后出现了一批“学通四教”的穆斯林学者,开始以典雅的古汉语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翻译阐释伊斯兰教的教义、哲学,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关注,并推动了其后伊斯兰学术研究的广泛开展。 从明崇祯十五年(1642)王岱舆的《正教真诠》刊印,至清宣统三年(1911)的260多年时间里,中国穆斯林学者约有近百种译著先后出版。 其代表人物与著作有: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张中的《归真总义》《四篇要道》,伍遵契的《修真蒙引》《归真要道》,马注的《清真指南》,刘智的《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马德新的《四典要会》《大化总归》《道行究竟》,马联元的《辨理明证》与汉译《赫听》。 其译著内容前期包括,伊斯兰哲学、教义学、教史、典制及教律、先知传记等;后期扩及天文、历法、地理、阿拉伯语法及修辞学等。在翻译中大量糅合儒家学说,也包括佛道两家的概念、语汇,并吸取其思想素材,予以融合和加工。经过他们的再创造,多角度地引入伊斯兰教的教义学说和学术文化,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宗教哲学体系。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浸润了伊斯兰教,又发展了伊斯兰教传统的教义与哲学。 译著活动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使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体系。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这些活动,推动了伊儒会通,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摘编自: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0 阅读:5

拓客说宗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