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出口、消费支棱起来了?为什么感觉不到?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蓝白侃楼市 2023-10-10 13:00:11

大家好,我是蓝白。

假期的时候就想聊聊9月份的PMI,这几天又等了等黄金周的消费数据,提笔想写的时候有点犹豫,是不是又要挨骂了?

宏观类的题材,是非常容易出现两波极端情绪对立的。

比如2022一整年,日子难熬,货币、PMI、社消的数据当然也不好,所有人都感同身受,解读经济会引发不少共鸣,当然,也会被冠以“焦虑区”的标签。

今年就不一样了,单看数据,起伏很明显,比如年初恢复的很不错,五六七三个月有点拉跨,8月份到现在又有好转。

这个时候,如果一板一眼的去抠数据,高情商的说法是,会明显感到宏观数据与个体情绪之间的偏差。

低情商的说法是,会挨骂。

经济有些复苏,被骂说数据有水分,可去年也是同样口径的数据啊。

数据有问题没?没问题,但在自媒体上解读就有问题了。

因为解读的都是单月的、几个月的、短期的数据,而大家情绪变化,是这几年慢慢形成的。

尤其在推荐算法越来越精准之后,短期的边际变化,在长期的信心不足面前,帽子和标签很容易被扣上。

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讨论:

只看数据,现在经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

先看最近的两份数据:PMI和出行,涵盖了制造业、出口、消费。

如果对这一类数据看不下去,可以跳转到第二部分,聊聊为啥数据与感受之间出现了撕裂。

9月的制造业PMI50.2%,连续四个月回升,而且,是从4月以来第一次上升到扩张区间。

服务业PMI,建筑业PMI也都在回升。

制造业PMI下面的重要分项,比如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出口订单指数表现都还可以。

这些分项指数里,生产指数和出口订单指数涨幅最大。

生产指数的环比涨幅,远高于2018-2022年同期。

出口回暖最明显,这可能跟全球的景气度有关系。

比如两大出口风向标韩国和越南,9月韩国出口同比增速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至-4.4%,越南出口同比增速,从上月的-3.0%大涨到4.9%。

当然比起前几年强悍的出口,这点改善不算什么,但这个越来越动荡,越来越孤立的世界,还是需要一点希望的。

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都在回暖的背后,也有隐忧。

需求还是不够。

新订单指数里,大型企业环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中型和小型企业却都在下滑,要知道中小企业才是老百姓就业的蓄水池。

出口是在修复,但进口订单指数却在下滑,说明国内需求一时半会还很难恢复到原来。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创下了2022年5月以来的新高,可能跟油价涨有关系。

原材料价格这个指标涨,PPI会一块涨,能提高上游的利润,增加生产,可要是涨的太多,比下游的出厂价都高,那中小企业就很痛苦。

统计局原话:9月反映行业竞争加剧、原材料成本高和资金紧张的制造业企业,占比均比上月有所上升。

再看双节的出行消费,不和2022年比,只跟2019年比。

华泰宏观的报告,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这些公共交通发送总量4.5亿人次,很厉害。

但总量,却只恢复到了2019年的72.4%。

为啥?公路客运拖了后腿。

铁路出行量比2019年涨了23.6%,公路和水路发送旅客量分别下降40.2%和91.4%。

自驾的确实变多了,私人交通出行比2019年增长了19.7%,现在几万块的车都挺好开,大巴和汽车客运站消失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重点是消费。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旅游收入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1.5%,人均恢复到97.5%。

不过有两点要知道:

1,别管调休了多少天,要连上多少天班,你就说今年假期是不是变长了吧!

2,今年酒店疯涨,你就说花钱是不是变多了吧!

所以同样的黄金周消费,今年比2019年肯定是成色不够的。

把PMI和出行看一遍,大家会发现,数据是非常复杂的,同样的数字,得看跟什么时候比,跟谁比,还得看构成数据的重要分项是怎么变化的,这似乎可以某种程度上回答开头的问题:

大家太怀念2019年以前的喧闹繁华,嫌2023年缓缓走出黑暗的复苏脚步太慢了。

这几年,消失了多少岗位呢?

之前有一期提到过一组数字:

可研智库的调研数据,2022年,地产开发相关从业人员从210万人降到了170万人。

导致的后果,是地产开发上下游产业减少了600万个岗位,影响全产业链1500万-2000万人。

做投拓的,开发报建的,搞工程的,供应原材料的,卖钢铁水泥玻璃涂料的,卖房子的中介置业顾问,搞装修的,贴地砖批墙卖家具家电的。

德邦芦哲的数据,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差不多有24.6万亿,占GDP比重的20.3%。

比如做设计的,原来也算是亲戚嘴里挺体面的职业。

节前,有传碧桂园的设计院原地集体解散,后来说是解散不实,是大幅裁员,其实意思差不多。

这家设计院规模有多大呢?

16家综合院,1家产城院,另加3家装修院、近3000人的设计团队,这是曾经令碧桂园集团引以为傲的“设计工厂”。

2017年,旗下一家综合院接受采访的时候,自豪的说,单月要出一万张设计图,有12个篮球场那么大。

这还只有一家设计院下面的分公司。。。

现在,房建的设计师们,该考虑买电瓶车黄袍加身了。

停工、停产、停薪、停社保,建筑设计行业的的惨烈程度,也只是地产信仰破灭时代无人注意的注脚罢了,比他们惨的故事有更多。

除了房地产视角,清华大学王明远还有几个视角:

1,A股上市企业的平均职工数量比2019年缩水11.9%。

2,以上海广州对比2018年的数据,中小微企业去年注销率约10%。

3,BOSS直聘活跃企业用户减少12.2%。

这些公司,都是就业的池子。

池子变小,大学生暴增,存量竞争白热化,挣钱越来越难,看短期的宏观数据,是无法体现出来的。

事实上,人们对宏观数据和自身感受之间的偏差,哪怕在2019年以前,就已经变的很强烈了。

比如2017年初,北京青年报就发过一个报道,标题是《为何百姓感受与宏观经济数据不一致?》

2017年是什么时候?

地王频出,抢人大战,互联网烧钱,新城区遍地,无论是GDP增速,投资、消费、出口,内需外需,都很强。

可大家的体感,还是跟2023年没什么两样。

所以,除了消失的岗位,降低的收入,复苏速度偏慢这些客观因素,我们还可以窥见,分化程度在加深,还有互联网在其中的巨大作用。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说你在一个城市里,有两波人我们是看不见的。

一类是顶尖的那种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住处是私密的,生活是多彩的,很多东西是难以言传的,比如现在皮带集团自上而下的高管们城市总区域总们,他们曾经的奢靡生活,也只有倒掉了,外界才能窥见一丝半毫。

另一类是马驹桥市场的散工,或者广州深圳城中村昼伏夜出的大神,他们可能偶尔出现在短视频里供观众们点评,却无法出现在“年轻人又开始露营飞盘citywalk”的五环内报道里。

短视频的爆发,提供了各个收入阶层互相打量的机会,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机会。

窝在没有厕所的出租屋里,可以看到夜幕下的外滩,可以看到潜水和跳伞,可以看到苹果15promax的评测,可以看到街拍的豪车和美女。

正是伴随着这些年宏观数据的起伏,年轻人激烈的竞争,还有那些消失不见的岗位,互联网庞大的触角触及到了亿万个体,推波助澜,才有了数据与现实之间越来越离谱的偏差。

眼界越开阔,自己越痛苦,我也是。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1 阅读:50

蓝白侃楼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