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槟榔

弱电干货 2020-10-12 23:29:36

槟榔

槟榔,温湿热型阳性植物,喜高温、雨量充沛湿润的气候环境。原产马来西亚,中国主要分布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

在中国,槟榔的第一故乡是海南,在那里人们爬上高高的槟榔树,摘下成熟了的槟榔果子直接生嚼。槟榔还有第二个故乡,那就是湖南省的湘潭市。湖南人嚼干壳槟榔,消费群体基本为男性。

———————— ★ ————————

槟榔的历史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内居民患臌胀病,县令白景将药用槟榔分患者嚼之,臌胀病消失,尔后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

由此,湘潭槟榔逐步得到发展。伴随着湘潭槟榔的发展,槟榔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一些地方花古戏、“赞土地”和婚庆之喜等民间包事都无不有槟榔的赞语,如《潭州竹枝词》写道:“风流妙剧话情杨,艳姿娇容雅擅长。一串珠喉歌宛转,有人台下掷槟榔。”形象地勾画出湘潭槟榔与地方文化艺术的紧密关系。这也恰恰说明湘潭槟榔文化是湘潭槟榔发展的产物。

———————— ★ ————————

槟榔制作工艺

湘潭人吃槟榔很是讲究,刚摘下的鲜果呈青色,形似鸭蛋而略短。这时,要先用水将青色的槟榔果煮两小时左右,使之变成棕红色,再用烟薰七天七夜,制成干果。再将干果用清水洗净、开水烫过后,喷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时左右,便可食用。

食前用刀把槟榔剖成两至四瓣,点上用石灰加饴糖熬成的卤水,有的人还爱点上一滴桂子油,此时便可放入口中反复咀嚼,又甜又涩、芳香满口、越嚼越有味,令人余味悠长。

一口好槟榔能嚼得人面颊潮红,浑身发色,甚至遍体生津。嚼槟榔的乐趣如此,难怪湘潭人对它如此厚爱。

———————— ★ ————————

槟榔药理

《本草纲目》载:“槟榔与扶留叶合蚌灰嚼之,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 李时珍言,按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岭南人用槟榔代茶饮以抵御瘴疠,其功效有四:

一能使人兴奋如醉,大概食槟榔后,机体被热性所熏而出现两颊发红,似饮酒样,即苏东坡所说“红潮登颊醉槟榔”。

二能使醉酒的人清醒,大概是酒后嚼食槟榔,能宽气下痰,使酒醉马上可消除,朱晦庵所言“槟榔收得为祛痰”,就是此意。

三能使饥饿之人马上食饱。

四能使饱食之人变得饥饿。

因为空腹食槟榔,则腹中充满气体,好像吃饱了样。饱食后嚼槟榔,则又能使饮食得以消化,而且槟榔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这种性味,故有其功效。

———————— ★ ———————

槟榔的药用价值

槟榔性温、味苦,发现槟榔之初,并非嚼食而是药用,有祛痰止咳、消食醒酒、宽胸止吐、驱虫等作用。槟榔嚼食后,人往往感到精神兴奋,面颊酡红,身上微微发汗,就像喝过酒一般。

过去住高山地带的民众常以吃槟榔来御寒,和消除紧张劳动后的疲劳。由槟榔与乌药、人参、沉香组成的四磨汤主治“七情气逆,上气喘急,妨闷不食”,民间有在婴儿出生一周后服用四磨汤的传统,据说有利于孩子肠胃,以后不闹肚子。

海南岛五指山下的黎族、苗族,以及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喜食槟榔鲜果,因为槟榔能很好地解除热带丛林中的瘴气。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妇女嚼槟榔是为了美容,她们出门前一边梳妆打扮,一边嚼槟榔。待打扮完毕,嘴唇已被槟榔染得红润鲜嫩,面颊也灿若桃花了。

———————— ★ ————————

湘潭槟榔

湖南槟榔最早始于湘潭,有俗谚“湘潭人是个宝,口里含根草”。湘潭人对槟榔情有独钟,别具一格的槟榔制作传统工艺,传播在湘潭市区,走在湘潭的大街小道上,不时能闻到阵阵槟榔的飘香,体会到这里淳朴的民风。槟榔,已成为这座老城别具特色的名片。“吊吊手,街上走,嚼槟榔,交朋友” ,“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园台,避瘟开胃解油性” 。这些都是关于槟榔的民谣,流传于湘潭各地,从中也可看出槟榔在湘潭人心里是多么重要。

湘潭人在相互客串中,待客可以不用烟,不用茶,只要敬上一口槟榔,就足以表示主人的诚意了。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有的父母便会把一丝丝的槟榔让小孩吸吮。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中,以卖槟榔的生意最好。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槟榔摊子,竟有数万个之多。

友情提示:过量使用槟榔有害口腔健康,损伤口腔粘膜和牙齿。

———————— ★ ————————

《咏槟榔》

[宋]  苏轼

异味谁栽向海滨,亭亭直干乱枝分。

开花树杪翻青箨,结子苞中皱锦纹。

可疗饥怀香自吐,能消瘴疠暖如薰。

堆盘何物堪为偶,蒌叶清新卷翠云。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