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平:魏碑和唐楷的融合楷书临创理路

书法世家 2024-05-11 16:16:37

季平,号杏林斋,江苏南通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洛阳市书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正大气象在魏碑和唐楷的融合中彰显

——楷书临创理路摭谈

文/季平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于魏晋,盛极于唐。楷书的诞生与成熟,为汉字书法的书体演化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楷书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仍然从容两栖于实用领域与艺术领域。其以形体端庄、结构简洁、点画规范、书写方便、易识易记等特点,成为涵容范围最广、应用最为普遍的汉字书体,因而在文化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楷书分为魏碑和唐楷两大类。魏碑史称“魏体”,始于北魏,主要形式有碑刻、摩崖、墓志铭和造像题记。数量巨大,且风格迥异,良莠不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龙门二十品》等。这些北魏楷书具有典型的艺术风格,上承汉隶,下启唐楷,兼隶楷两种书体之神韵。字体大多以扁取势,用笔以方为主。唐楷系指有唐一代的楷书作品,这一时期名家辈出,代表书家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夫子庙堂碑》《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神策军碑》等。与魏碑相比,唐楷大都法度森严、结字精准,字态稳健而华贵。

初学楷书无论魏碑和唐楷,要取法乎上,直接从上述古代大家的名碑名帖中取法,是学习楷书的唯一途径,也是走向成功的正道。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初期的墓志,结体自由随意,写刻较为粗糙,点画错刻漏刻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别字、异体字甚至随意造字现象较为常见。因此,在临习尤其创作借鉴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雅化,而不能机械地一味照搬,更不能将粗糙误读为潇洒,将野俗误读为古雅,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余早年学书由楷入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限于资料匮乏,常与“欧褚”“颜柳”为伴。《九成宫碑》《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神策军碑》是我临摹的范本。九十年代初,朋友赠余“北魏墓志百种”拓片,如获至宝,择其优秀,系统临习。几十年来,在大量临习和反复实践中,通过传统意义上的用笔、结体、章法布局等技巧和手法处理,将唐楷的规范严谨与魏碑的豪放奇逸进行有机融合,努力打造一种新的和谐,新的情趣,新的美感。

季平 楷书节录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堂

这幅楷书作品是应“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之征而创作,此展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主办的主题大展,规格高,政治性强,而且要求书写规定内容。在创作构思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作品彰显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所谓正大,反映在书法创作上就是法度森严,气韵生动,气象宏阔,书风雄浑。正大气象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一种审美理念和精神象征。于是,我选择了楷书应征。从此件作品呈现的效果可以看出,笔法、结体、章法布局在魏碑和唐楷融合中的体现。书法最原始的秘密深藏于笔法之中,精妙的用笔是书法经得起反复品味的重要因素。在创作中我注意把用笔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方圆擒放、中侧藏露等矛盾关系贯穿于起笔——行笔——收笔这三个环节中。

结体与笔法在书法创作中占有同等重要地位,清冯班云:“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结体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美感。是作在点画的疏密、粗细、斜正,字形的大小、长短、宽窄等方面,在自然书写中也进行了一些技巧上的安排。甚至参入了行草书的笔意,如“不”“终”“胜”等,使得楷书作品静中寓动,活泼可爱。最后用朱丝栏将整幅作品用虚实线打成界格,以求端庄与自然。

魏碑与唐楷的融合,是当代书家热衷研究和积极探索的艺术形式。当然,这种探索和创造必须建立在大量临习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嫁接、一蹴而就。只有在对传统、经典和文化的回归中,才能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

书法世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