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地区满族的由来

山雁说过去 2024-07-18 04:20:10

郎国兴/文

拉林地区位于五常县北部,距哈尔滨市六十九公里,面积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二十六万多,其中满族有九万二千多(县民委统计),约占该地区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点六。他们分别居住在拉林镇、营城子满族乡、双桥子满族乡、牛家镇、背萌河镇、红旗乡、兴隆乡和八家子乡的西部,是我省满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由于居住比较集中,因此,几百年来,仍保留很多本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在民族心理素质上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几年来,在编史修志的过程中,我们对拉林地区满族的来历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初步掌握了这一地区满族的情况。1625年,皇太极定都沈阳后,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族”,即满族。满族分佛满洲和伊彻满洲,佛满洲即旧满洲,也叫陈满洲。伊彻满洲为新满洲。这批满族人,特别是陈满洲,大部曾跟随皇太极打天下,1644年攻入北京后,他们就成为“有功之臣”了,分别被封为亲王、大臣、都统等官职。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定,在京的满族人(亦称八旗子弟)日趋腐化,“谋生无术,坐食山空”。康熙、雍正屡发国币,屡颁馈赐,甚至一月数次,一次三十五、六万两,不数日而花光。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侈之极,浪费甚大,国力耗空。加之官多兵少,(全国二千佐领,每佐领只有八、九十兵)岁饷一千七百万两,占全部收入的百分之五十点四。因此,清政府不得不采取移民屯垦的措施,以解决八旗子弟的生计问题。

御史舒德赫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御史舒德赫上《八旗开垦边地意见书》,“请移八旗散丁数万电东三省”,未允。乾隆五年,范威等再疏,亦未允。乾隆六年,户部侍郎梁诗正复疏,方准其奏。派大学士查郎阿等勘查三省地。隆七年,移单户千人屯拉林、阿勒楚略(今阿城)。据拉林区满族老人说,当时在京满族旗人享惯了荣华富贵,谁也不肯离开京师,政府只好采取强迫手段,凡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到“祖宗”发祥地成边,有兄弟三人者,要有二人前往东三省。然而,仍有些人托人说情,借口困难没有前往。据《吉林通志》载,至乾隆九年,(1744年)迁往拉林地还的旗人只有七百五十人,这七百五十人就是拉林地区满族的先人。嘉庆十七年(1812年),政府财政益困难,决定再移在京旗人屯东三省。当年,命吉林将军赛冲阿实勘,嘉庆十九年,吉林将军富俊亲往拉林、双城堡勘察荒地,并上《拉林试垦章程》,请求往拉林、双城堡移拨京旗。但好吃懒做京旗人,始终视屯垦为畏途,直至道光七年(1827年),才再次移来四百八十七户。从上所述,可认定拉林地区的满族大部分是在京贵族、八旗子弟的后代。二百四十多年来,他们一直繁衍生息在拉林地区的土地上,开发和建设了拉林地区。

吉林将军赛冲阿

拉林地区的满族人家多数保存着家谱,在这些家谱中记载着他们的祖籍和廷徙的时间。营城子满族乡赵国君的家谱载“祖籍长白山苏克苏护河(今辽宁浑河),嘉满护村,清初随世祖进关,住北京大清县(今大兴县)。乾隆九年乃拨京旗,四世祖萨哈廉协弟前来拉林南正白旗头屯(今营城子村),已历十三世”,又记“始祖姓爱新觉罗氏,后译汉字为赵”,营城子乡《郎氏谱书》载:“祖籍长白山,姓钮祜禄氏,属新满洲,正红旗下五牛录(佐领)三甲喇,初随世祖进关,居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草帽胡同,乾隆九年拨发京旗,八月初八由京启程,10月14日到拉林,已历十四世”。“钮祜禄汉姓郎也”。仅从这两件谱书所载,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地区的满族确系北京的移民。

拉林地区的满族多出于清初贵族家庭,在他们的谱书记载了先人在朝当过佐领、统领、骁骑校、云骑尉者极中多。其中红旗乡孤家子何姓家身世最高。其先祖索尼是清朝的开国元勋,康熙初年辅政大臣之一,二世祖索额图是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中俄《尼布楚条约》的中方首席代表。如今何家仍保留着始祖索尼的巨幅彩色画像,每逢春节悬挂西塘,族中五百余口人轮流跪拜。营城子满族乡何仲达家老祖萨哈廉曾任杭洲佐领,三世祖家宝武在雍正年间曾任户部郎中,几次作为钦差大臣视察黑龙江。现在何家仍保留萨哈廉和宝武夫妇的巨幅彩色画像,每逢春节悬挂,供家人礼拜。宝武在视察黑龙江时,地方画师还为其画了一幅巨画,为《宝公送别图》,书法名人郑开极为其亲笔作序,至今保存完好。双桥子满族多何家九世祖富升,咸丰年曾任盛京副都统,一品顶戴,双眼花翎,双巴图鲁,南海海防大帅,东府大人,其坟墓在1945年“九·三”光复时被毁,郎氏家谱中记载从康熙到咸丰有三个姑娘成为后妃,咸丰皇帝正官娘娘钮钴禄氏,即“慈安太后”就是其中之一,后被慈禧所害。

吉林将军富俊

乾隆九年,旗人迁来后,在拉林设立二十四个旗屯(每旗设三个屯),各由佐领(牛录)率领,他们一直保持八旗的编制,实行“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有事征调,无事耕猎”,每旗屯的土地按丁分配,每户分三头牛,一付牛具。八家子乡黑牛圈村,传说是乾隆九年的牛场,旗人按户到此领取耕牛。因当时多黑色牛,故称该地为黑牛圈,此名一直延续至今。据《吉林通志》记载,乾隆九年至道光二十四年间,旗人在拉林四周共占土地三万五千响。但由于京旗人疏懒成性,每日骑马射箭,不务农事,靠享受国家饷银和雇汉人耕地为生,继续过着贵族的生活,最后把土地卖给汉族人,逐渐贫困起来,至民国初期,所有土地已廖廖无几。到拉林地区的满族,开始聚居在二十四个旗屯,一般不与汉族人通婚,二百多年来,仍保留着满族人的风俗习惯。例如:他们供奉的祖宗是“妈妈口袋”,挂在西墙上,以西为大,西炕是神位,小辈人不许坐。解放前,大户人家还搞祭祀,逢年立索罗杆子,用腊肉和粘米饭供乌鸦吃,满族不吃狗肉,信奉“萨满”,人们患病时请“萨满”医病,驱灾除祸。解放后,封建意识已经消除,但供俸祖先仍保持原来的习惯。拉林地区的满族人说话仍操“京腔”,至今仍很浓。不仅如此,还残留着一些满族词语,如“拈布”即汉语的“抹布”,“哈汤”即汉语的泥泞沼泽地,“汗塔子”即汉语的衬衫或背心。有的老年人还称父亲为“阿玛”,母亲为“额娘”,这些满族词语在族集中的地方仍然使用。

拉林满族人

以上可以说明,现在拉林地区的满族人是从北京迁来的旗人后裔。

内容来自《五常文史资料》第二辑

0 阅读:2

山雁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