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丨北宋名将,打得契丹人闻风丧胆,却被猪队友坑害,结局悲壮

雁芙说历史 2023-05-12 20:00:03

如果有人问宋朝有哪些名将,相信有不少人会想到杨家将,得益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传播,杨家将的形象可谓是家喻户晓。

在文学作品中,杨家将的阵容庞大,不仅有七郎八虎,还有杨门女将,连杨家老令公杨业的妻子佘太君也是一代女性统帅。

但真实的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其实只有三个,分别是杨家老令公杨业,杨业之子杨延昭,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业一家三代为将,精忠报国,曾经在宋辽战争、宋夏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

而且杨家将的结局也并不像文学作品中那么悲壮,他们绝大多数人还是得以善终的,唯独只有老令公杨业,却是被猪队友坑害致死,连头颅也被敌军砍下,传首各地。

然而,杨业之死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宋朝在制度上的致命缺陷,宋太宗赵光义也是间接害死他的人。

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一下北宋名将杨业之死的前因后果。

杨业是如何发迹的?

说起来,杨业家世可不简单,他们家是麟州(陕西神木市)的豪门大户,可那会儿又身处于五代十国乱世。

杨业的父亲杨信干脆聚集大量武装人员,以武力占领麟州,并自称麟州刺史,但杨信的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在那个军阀割据的时代,他区区一个麟州刺史,很容易会被周边其他强大势力给灭了,为了生存下去,杨信选择了依附北边的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

紧接着,杨信又将自己的长子杨重贵(杨业的第一个曾用名)送去追随刘崇,说是追随,其实就是充当人质,以取得刘崇的信任和支持。

没想到的是,年幼的杨业不仅聪明过人,而且善骑善射,身上还有一股侠气,愣是凭借过硬的素质获得了刘崇的赏识。

不过,为了避讳刘崇的名字,他将杨崇贵改名为杨重贵。

不久之后,郭威篡夺后汉政权,建立后周,刘崇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亲弟弟,自然不愿臣服郭威,于是在太原建立北汉,对抗后周。

刘崇称帝后,对杨崇贵的宠爱丝毫不减,干脆将其收为义子,又将其改名为刘继业。

在当时那个乱世中,战争频繁,刘继业也因此逐渐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一般来说,从一线战场成长为名将的人,首要条件就是武力值必须得很高,不然的话,根本无法在战场厮杀中存活下来。

刘继业也不例外,他的武力值极高,在历次作战中,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每次都打赢了敌军,活了下来,所以人送外号“无敌”。

当时能和北汉打仗的割据政权,无非就是后周和北宋,可见,刘继业没少给宋朝的将领制造麻烦,所以杨业虽然身在北汉,但在宋朝也是威名赫赫。

但北汉偏安于山西一隅之地,随着赵匡胤一统南方,北汉早晚也是要被收拾掉的,哪怕有刘继业这样的猛将,也无法改变。

果然,没过几年,赵匡胤离奇死亡,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不久便挥师北伐,一举攻灭了北汉。

谁知,连北汉皇帝刘继元都投降的情况下,刘继业却誓死不降,随即率部据城死战。

没想到的是,刘继业的这种气节赢得了宋太宗的欣赏,为了让杨业效忠自己,宋太宗直接让刘继元派心腹去游说他。

既然北汉皇帝都投降了,而且还派了人来劝降,大势已去,刘继业也不再坚持,于是朝着北面三拜,随即宣布投降。

宋太宗得此一员虎将,十分高兴,不仅赏赐了他众多财物,还特准其恢复本姓,刘继业自此改名为杨业。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杨业投降宋朝这段,不同史料有不同说法,本文采信《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说法。

刘继业为继元捍太原城,甚骁勇。及继元降,继业犹据城苦战。上素知其勇,欲生致之,令中使谕继元俾招继业。继元遣所亲信往,继业乃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上喜,慰抚之甚厚,复姓杨氏,止名业。——《续资治通鉴长编》

鉴于杨业长期在北边作战,熟悉北方防务,宋太宗又对其委以重任,在回朝之后,任命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从此,杨业和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一起搭档,负责镇守在山西一带的边境,以防御契丹。

对于杨业来说,作为一员降将,宋太宗不仅对他赏赐甚厚,还委以兵权,这是莫大的信任,所以他也一直想找机会沙场立功以报答皇帝的恩情。

很快,机会就来了!

980年,契丹人挥师10万,大举进犯雁门关,杨业和潘美不敢懈怠,两人一番商议后决定,由杨业亲率数千骑从雁门关西面小路往北绕到辽军背后,发起突袭,潘美再趁势从雁门关正面发起进攻,对辽军进行两面夹击。

计定之后,两人便开始分头行事,杨业随即率数千精锐骑兵悄悄离开了雁门关北上。

另一边的契丹大军,正浩浩荡荡地朝着雁门关开进,正当抵近雁门关时,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辽军背后突然受到宋军骑兵突袭,士兵们纷纷变得慌乱不已。

随着杨业所部的反复冲杀,契丹军瞬间陷入混乱,阵型也乱作一团,潘美在远处望见这一切后,立即率部冲出雁门关,从正面突入辽军阵营,与辽军展开厮杀。

此战,宋军以少胜多,大破契丹10万大军,杨业所部更是斩获颇丰,不仅斩杀了辽国驸马萧咄李,还活捉了辽国将领李重诲。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宋史》

宋太宗收到战报后,龙颜大悦,心想,有此良将,何惧契丹,于是当即下旨给了杨业丰厚的赏赐,并将其升职为云州观察使。

但是,宋太宗如此宠信杨业,也给他带来了一点小麻烦。

杨业毕竟只是个降将,却受到宋太宗极高的恩宠和信任,这使得宋军其他地方的一些将领产生了妒忌之心,所以很快就有人上书皇帝,说很多杨业的坏话。

所谓人工是非多,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杨业受宠,遭人妒忌也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这些人低估了杨业在宋太宗心里的地位,皇帝大人看完这些检举信之后,连问都不问,直接将信封装好,派人交给杨业,以示信任。

这一战也是杨业投效宋朝以来的成名之战。

自此以后,杨业之名成了契丹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以至于契丹人只要看见了杨业的大旗,要么逃遁,要么躲着走,惧怕至极。

就这样,由于杨业的存在,雁门关一带的宋辽边境上,辽人不敢进犯,边境也因此维持了多年的稳定。

山西雁门关

然而,六年后,战火再起,宋太宗掏出全部家底,决定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也被作为大将出征。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战竟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最后还落下一个兵败被俘,身首异处的结局!

雍熙北伐

986年,宋太宗决定调集20万精锐大军,分东、中、西三路军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

东路军由曹彬、米信两部共10余万人构成,其中,曹彬取道涿州,米信所部取道雄州北上。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将,从定州北上,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攻辽。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出雁门关,往北进攻山后九州。

宋太宗的策略是这样的:

以东路军曹彬、米信所部10余万人为主力,大张旗鼓地往幽州逼近,迫使辽军在幽州的主力部队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幽州最为紧要,是战略要地,一旦幽州丢了,整个燕云十六州也就没了,所以当东路军迫近幽州时,辽军主力只能全力固守幽州,不敢再去支援山后九州。

这样一来,趁东路军牵制住辽军主力时,西路军和中路军迅速攻取山后九州,最后与东路军会师于幽州城下,合围幽州。

宋军发起进攻后,一开始,三路大军的进展都很顺利。

曹彬所部率先攻取固安,几天后攻破涿州,接着将10余万大军驻扎在涿州,此地距离幽州仅仅60多公里,所以这10余万大军对幽州形成威压之势。

果然,辽军主帅耶律休哥在幽州不敢再动,更不敢派兵增援其他各州,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两路宋军攻占山前各州。

潘美、杨业所部的西路军则趁此机会攻取了朔州、应州、云州,中路军的田重进则在新城大破辽军。

谁知,关键时刻,曹彬的东路军开始出问题了。

东路军攻取涿州后,曹彬就将部队驻扎在涿州城里,并就此止步,长达二十多天都没有新的动作,还搬起了小板凳,在涿州城里观看其他两路大军的表演。

耶律休哥原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曹彬所部会进攻幽州,现在曹彬却止步于涿州,似乎没有进一步要进攻幽州的意思,这立马就给了耶律休哥机会。

他迅速调动了两支骑兵出幽州城,一支部署到涿州附近,并时刻骚扰宋军,使其疲于应对,另一支游走在涿州以南的山林,随时打劫宋军运粮队伍。

很快,在辽军骑兵的频繁动作下,宋军粮道被切断,曹彬面临断粮的危险。

为了解决粮草危机,曹彬当即决定撤出涿州,向南退至雄州,再想办法筹措粮草

可他这一走,无疑是给了辽军喘息的机会,也为辽军的增援部队赶来提供了缓冲时间。

另一边的宋太宗收到战报后,顿时大惊,当即下旨严令曹彬所部进驻雄州后,不可再退,要和米信所部汇合,在雄州驻扎,按兵不动,继续对幽州形成威压之势,以策应其他两路。

然而,此时已经失去最佳战机,辽军的援兵在萧太后的统率下,已经赶到幽州。

在萧太后的部署下,辽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辽军名将耶律斜轸率军对付宋军的西路、中路军,一路由耶律休哥统率南下对付曹彬的东路军。

这时,曹彬竟然再次出现错误!

曹彬所部10余万大军是宋军主力,手下也是猛将如云,大家这么长时间不是驻扎在涿州就是驻扎在雄州,根本无事可做。

众将眼看着西路军和中路军到处攻城掠地,立下战功,觉得自己在一边干看着实在是饥渴难耐,而且作为主力部队却要给西路军和中路军打掩护

放着主力不用,反而让偏师去征战建功,众将心里十分不平衡,心生不满,纷纷请战。

曹彬无法制约众将,只得顺应众将心意,命令全军携带50天粮草,向涿州进发,再次威逼幽州。

然而,此时的辽军先前得到喘息后,现在援兵已到,准备充分,对宋军的一举一动都随时有应对的准备。

果然,曹彬所部出雄州后,一路上遭到了辽军小股骑兵的频繁袭击,宋军没办法,只能结成方阵,一边构筑堑壕,一边缓慢前进。

加上行军途中缺乏水源,天气又十分炎热,宋军苦不堪言,仅仅只有百里的距离,宋军整整走了20几天,已经和龟速没有区别。

等宋军抵达涿州城,耶律休哥却下令撤出涿州,并摧毁城内一切水源,带走所有粮草,只留下一座空城。

等曹彬进驻涿州后,耶律休哥再故技重施,派出骑兵绕到涿州南面,断了宋军粮道,曹彬再度陷入缺粮危机。

无奈之下,曹彬只好下令留一部分兵力守城,自己亲率大部队再往南撤回雄州城。

此时的宋军在辽军的频繁袭击下,加上粮草匮乏,又缺乏水源,早已是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士气极度低落。

当宋军撤至岐沟关时,天气转阴,随即突降大雨,道路一片泥泞,行军也变得十分困难,宋军已经疲惫至极,士气全无。

耶律休哥率辽军主力一路尾随,当即认准了机会,向宋军发起进攻,已经是疲敝之师,战意全无的宋军哪里还能打仗,双方交手后,宋军很快就被打崩溃。

此战,宋军被歼灭数万人,在辽军的重重围困下,曹彬率残部突围而出,一路上又损失近万人,最终退守高阳城。

东路军崩溃后,辽军得以腾出手对付中路和西路军,耶律斜轸带着的另一路辽军随即砸向了宋军中、西两路大军。

身在京城的宋太宗收到消息后,顿时大惊失色,当即下令让西路和中路军立即撤回宋境。

中路军的田重进收到命令后,立马就带着军队迅速返回了宋境,此时宋军仅剩潘美、杨业所部的西路军尚在辽境,因为他们被新的战事拖住了。

耶律斜轸亲率10万辽兵先是攻破雄州,大败雄州知州贺令图,并一路追击至五台山一带,斩杀宋军数万人。

紧接着,辽军趁势围攻蔚州、寰州等地,潘美、杨业见状,当即率军增援蔚州,结果被辽军围点打援,潘美的西路军损失万余人,辽军随即攻占蔚州。

就在这紧要关头,皇帝的命令又到了,宋太宗命令潘美、杨业率领西路军掩护云州、应州、寰州、朔州这四州百姓撤回宋境。

然而,宋太宗这一纸命令却在西路军内部引发争论,并为杨业之死埋下伏笔!

杨业之死

当时东路军已经被打崩溃,中路军已经撤回宋境,只有西路军一支孤军还在辽境,面对辽军10余万大军,自己能不能安全撤回都是问题,何况还要掩护四州百姓回撤。

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关键时刻,杨业提出了一个绝妙的策略:

(注意结合图片来看,会更容易理解)。

现在敌军士气旺盛,而且敌众我寡,不宜交战,而且皇上的圣旨也是让我们掩护百姓撤退,所以我们可以率军从代州出大石路(应州西面)。

先秘密派人联系云州、朔州守将,当大部队从代州出发前往大石路时,让云州百姓先撤离。

当大部队抵达大石路后,直接进驻应州,那么辽军刚刚攻占的寰州就会受到威胁,辽军主力为了保住寰州,必然被吸引到寰州到应州一线。

这时,便可以让朔州守将带着百姓迅速南撤,直接进入石碣谷,再派一千弓弩手埋伏于山谷两侧,以骑兵在中路支援,通过伏击阻断辽军的追击。

如此一来,三州百姓便可万无一失(寰州已失陷,所以只能撤离三州百姓)。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宋史》

不得不说,这是一条绝佳的策略,一旦实现,不仅能安全撤离百姓,还能最大限度减少西路军的损失,操作得当的话,百姓和军队可全保。

谁知,杨业说完后,现场却出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我军尚有数万精兵,岂能畏敌如虎,应该带着军队主力从雁门关往北,大张旗鼓地行进,直逼朔州,与辽军正面对决。

大家定睛一看,说话之人正是宋太宗派到军中的监军王侁。

紧接着,军中将领刘文裕也表示赞同王侁的看法。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名将,杨业深知正面出战必无胜算,于是当场反对道:万万不可,如此行军,必然大败。

没想到,王侁却对此不屑一顾,随即讥讽道:

将军平素被契丹人称之为“杨无敌”,今日见到敌军却畏战不前,该不会是有什么别的想法吧?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宋史》

这句话显然改变了问题的性质,言外之意就是怀疑杨业有异心,王侁又是监军,代表着皇帝,这种话说出来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杨业听完之后,没想到自己对大宋忠心耿耿,却被人怀疑有异心,还被冷嘲热讽,顿时愤怒不已,可人家是监军,他又无可奈何。

然而,作为西路军的主帅潘美,却始终保持沉默,至今一言不发。

潘美是宋朝开国名将,军事水平丝毫不比杨业差,他又岂能看不出与辽军正面对决一定会失败?

但王侁是监军,潘美不敢去反驳,也不敢支持杨业,不然的话,到时候王侁回去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畏战不前,甚至通敌,可就惨了。

宋太宗疑心病很重,甚至此次大规模北伐,他都在遥控指挥,可见对权力抓得很紧,还派了监军,分明是对统兵之将有所忌惮。

潘美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宁愿置全军安危于不顾,也不愿意违背监军王侁的意思。

杨业见主帅潘美也不愿支持自己,既愤怒又无奈,只能按照监军的意图与辽军正面作战。

临行前,杨业哭着对潘美说道:

此次行动必然对我军不利,我本来只是太原一个降将,皇上不仅不杀我,还对我委以重任,不是我不愿进攻敌人,而是时机对我们不利,我只是想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立功以报效国家。

既然你们都认为我畏敌如虎,我应该率先死命杀敌!

不等潘美回话,杨业又指着前方的陈家谷口方向说道:

等我出发后,你们可以将各路兵马部署在谷口,将步兵、弓弩手摆开布置在山谷两侧,安排好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用弓箭射杀敌军,以步兵接应我,否则,我必定全军覆没!

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潘美终于点了点头,表示愿意按照杨业说的做好部署。

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宋史》

杨业说完,就带无奈的心情出发了......

而辽军方面早已侦查到了宋军的动向,耶律斜轸得知宋军主将是威名赫赫的杨业时,不敢大意,亲自迎战,并派副帅萧挞凛于半路设伏。

杨业率军大张旗鼓地行进一段路程后,果然遇到辽军,但辽军故意佯装败退,宋军见状立即追击上去,没想到正中辽军下怀,进入设计好的伏击圈。

辽军兵多,迅速将宋军四面围困,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杨业只好与儿子杨延玉拼死突围,终于杀出一条血路,退至朔州以南的狼牙村,得到了短暂的休整。

可就在这关键时候,潘美和王侁的一番举动,直接害死了杨业!

王侁在杨业出发后不久,登上陈家谷一处高地眺望,许久不见杨业转战至此,心想,是不是辽军被击败了?要是这样的话,可不能让杨业抢了头功。。

于是,王侁立即带着所部兵马离开了陈家谷,向前进发。

对于这位蠢得像猪一样的监军,主帅潘美根本无法阻止他,只能任由王侁带着部队离开

王侁走后,潘美接着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带着剩余的军队也离开了陈家谷,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后来听说杨业战败后,这俩货当场跑路,一路狂奔回宋境。

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宋史》

而另一边的杨业,在狼牙村还没喘几口气,辽军迅速又追上,将狼牙村包围,杨业经过一番血战后,杀出重围,随即朝着陈家谷方向且战且退。

双方从中午一直厮杀到日落时分,杨业好不容易才退至陈家谷口。

谁知,进入陈家谷后,他才发现这里早已空无一人,谷中一片沉寂。

老将军见状,顿时捶胸顿足,欲哭无泪。

此时的杨业,自知必死无疑,遂聚集残余兵将,对大家说道:

各位都是有父母、妻儿的人,他们在家还盼望着你们平安归来,今日事已至此,你等不必跟着我做无谓的牺牲,大家各自逃命去吧。

回去之后,请代我报告皇帝陛下,杨业不能再为陛下效力了!

可杨业说完之后,他手下的将士们却异口同声地说道:我等甘愿与将军同生共死!

在场残余将士竟无一人愿意独自离去,纷纷抱定必死之决心,誓与辽军决一死战。

杨业听完,含着泪水点了点头,随即带着他们向辽军发起了冲锋。

那一日,73岁的老将王贵用弓箭射杀辽军数十人后,箭矢用尽,与敌肉搏时牺牲,杨业之子杨延玉力战身死。

士兵们在辽军的重重围攻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直到全体战死,杨业则凭借极高的武力值,与敌血战,手刃数百辽军后,又转入树林中与敌周旋。

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契丹国志》

辽将耶律奚低见状,立即张弓搭箭,一箭射中战马,杨业随即坠落马下,被辽军生擒。

作为一个威名远播,令契丹人闻风丧胆的大宋名将,契丹人希望能劝降杨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振辽军的自信心,而且会极大地打击宋朝军心士气。

可杨业却当场表示:陛下以国士待我,不嫌弃我是一个降将,反而将兵权交给我,我也希望能在边疆杀敌立功来报效他,今日被奸臣胁迫,致使大败,还有何颜面活着。

说完之后,杨业绝食三天而死!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

杨业死后,契丹人将杨业的头颅砍下,传首边塞各地,以晓示诸军,让契丹军队知道,哪怕是大宋军中的“杨无敌”,照样被生擒斩首。

此举极大地振奋了辽国的军心民心,又极大地打击了宋人信心,使得宋军自此丢掉了军中之胆!

战争结束后,宋太宗得知了真相,于是将监军王侁、将领刘文裕免官流放,主帅潘美降职三级,以示惩戒,同时也对杨家给予封侯赏赐,下旨褒奖。

至此,杨业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事实上,此战中,仅仅是杨业和他的次子死在战场,杨家的其他人并未有事,他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安然无恙。

长子杨延昭后来也成了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又继承了他的事业,在后来的宋辽战争、宋夏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烟郭说

杨业之死的背后,其实是宋朝以文制武政策下的必然结果,皇帝不信任武将,就需要派监军,对武将形成掣肘,这在战争时期是致命的。

而雍熙北伐之所以失败,其实细究起来,曹彬所在的东路军之所以被打崩溃,全在于宋太宗遥控指挥,他对权力管得太紧了。

表面上看,是曹彬作战指挥错误,导致的失败,但实际上曹彬是在执行宋太宗遥控发来的命令,他根本没有机断权。

整场战争中,宋太宗又是遥控指挥,又是派监军的,也可以说,是宋太宗间接害死了杨业,他要是对武将信任一点,把权力下放一些,何至于有此大败。

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虽然前面跟杨业搭档时,配合很好,打了一些胜仗,可他在关键的时候,选择了明哲保身,却害死了杨业。

身为主帅,他自始至终的沉默,实际上是默许了王侁的错误行径,如果说杨业之死,王侁负主要责任的话,那么潘美的责任是仅次于王侁排在第二位的。

潘美似乎也是愧疚难当,战后仅仅过了一年就病逝了。

后世评书、文学作品将潘美演义成奸臣潘仁美,是陷害杨家将的主要责任人,被百姓唾骂,看起来也不算冤。

反倒是负有最大责任的监军王侁在文学作品中并未受到什么影响,这一点倒是出乎意料。

在我看来,这个王侁才应该是留下千古骂名的人。

参考文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契丹国志》》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23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