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雨水不一般“地中地,火时水”,啥意思?有啥预兆?答案来了

访枫评文化 2024-02-21 06:39:06

文/鱼重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雨水时节,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北半球的日照时数和强度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移动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

受气流影响,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

不过,据村里的老人们讲,今年的雨水节气可有些的不一般,乃是“地中地,火时水”,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又有着哪些个的说法呢?一起来看看!

地中地

《易经》中说:“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天为阳,地为阴;九为阳极,十为阴致”。故而,农历正月中第一个“逢九”的日子,被叫做“天 日”;第一个“逢十”的日子,叫做“地 日”。

“天生万物,以地养之,人成之”。正月初十是民间传统习俗中的“地 日”,大地生养万物,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存在,所以,地 日这天,是非常适合下雨的。

今年的农历正月初十雨水节气这天,换算成古人的干支纪日法就是丙寅月癸丑日。

古语有云:“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意思就是说,天以子为正,地以丑为正,人以寅为正。

“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是一岁之始。故而,正月里的第一个地支为“丑”的日子就是“地日”。今年的雨水节气,刚好就是正月的第一个“丑日”。加上,这天又是传统文化中的“地日”,也就是“双地相重,地中之地”。

火时水

今年的雨水节气交节时间是北京时间2月19日12时12分58秒,换成古人的干支纪日法就是丙寅月癸丑日戊午时。

诗云:“东风解冻,散而为雨”。从雨水节气交节的那一刻起,也就意味着气温开始回升、日光渐暖、降水增多。

但是,今年的雨水节气却交节在“戊午”,这一火旺土燥的时辰里。

“戊午”,“午火”为阳极之火,“戊土”为城墙、山峦厚重之土。当戊土和午火相配在一起之后,就形成了戊午组合,戊土在上,午火在下,火旺而土燥。

春天离不开水的滋润,雨水节气后,草木萌动。“甘雨时降,万物以嘉”,春天的雨水润物无声,让枯木得以逢春,让种子得以萌发。

但今年的雨水节气却偏偏交节在“戊午”这个火旺土燥的时辰里,又逢“建除十二值”中的“闭日”。“闭者,上下不通也”。也就意味着,雨水节气当天若无降水,则易刮大风。整个雨水节气风多,少降水。

另据中央气象台预计,2月19日(雨水)08时至20日08时,西藏中西部、青海中南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南部、华北东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5~6级风,阵风7~9级。渤海、渤海海峡、黄海大部海域将有7~8级风,阵风9~10级。

雨水节气到了,不忘老传统“1回,2吃,3早,4忌”,四季安康,福寿绵长!

1回

俗话说:“雨水节,回娘家”。旧历年间,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若是女儿刚刚新婚不久的话,娘家还要回赠雨伞,意寓娘家永远是女儿的“保护伞”。

2吃

《黄帝内经》中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的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尤其在雨水节气后,随着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易扰脾胃。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

3早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觉称为“眠食”,是与吃饭一样,需要重视的“头等大事”。还留下了“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

古人认为,高质量的睡眠,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能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春为一年之始,“肝木之气旺盛,人卧则血归于肝”,故而宜顺应节气“早卧早起”,减少疾病的侵袭。

4忌

老话说:“燥寒冻肉,湿寒入骨”。雨水之后,春气涌动,阳气开始生发,降水增多,一些身体偏热的人,会感觉到热气难耐,欲减外衣。体热、湿寒交换于内,易生病痛,故而,切勿过早减衣。

小结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雨水节气到了,花开花落,雨润风轻。在这个早春时节,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出门去走上一走,吹吹风,赏赏花。观杏花开时的多姿多彩,感杏花落时的缤纷绚丽,去体味一下“杨柳依依江水生,杏花如雪落无声”的诗情画意吧!

今日雨水,你还有哪些不同的见解呢?欢迎评论分享?

看到这,你有没有发现,新的知识又增加了一点儿呢?不妨,给小编点个赞,留言鼓励一下吧!由衷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0 阅读:0

访枫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