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ng
□□□●,□□□●。□□□□,□□□■。□□□□,□□□■。□□□□,□□□■?i+o
附注:摘取第五阕和第六阕,标点符号已经修正。
前面分析了五阕,知道本诗为讽刺诗、忧愤诗、离骚诗。诗人描写了内乱之后的无政府状态,诗人渴望当官,但朝廷解散了,诗人心系天下苍生,所以忧心忡忡,生怕百姓离开了官员的治理而无法存活。诗人有自责,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诗人对百姓有所批评,认为百姓目光短浅,杀死了天子(可能是周幽王,也可能是周携王),虽然无罪,但无知。这是诗人的进步之处和阶级局限性同时存在。进步在:认为百姓弑君无罪。局限在:认为百姓离开官员无法生活。
这里接着分析第六阕:
1、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①天vs地,高vs厚,局vs蹐,形成类比。可见,局=跼。通假字。蹲着、弯腰屈膝。南阳方言:弯腰弓(gong4)脊。
这就明显是讽刺了,既然说天大概、也许、就算(盖)高,但为何必须跼着?说明这是反话。
②知道这里是反讽,可以推测,地厚-蹐,也是不搭配的。按常理说,地厚,不用蹐。可以推测,蹐=局促或类似含义。
蹐从脊,甲骨文脊从朿(刺),古音di。脊为声符,不表义。
字典上,蹐=小步走,后脚挨前脚。但最早的出处是诗经中的本诗,所以无法自解。我并不采信。
我认为,天高vs地厚,既然是完美的反义词:天vs地,高vs厚,那么,厚=厚度,并不是指代路途长远,而是真的指代土地深厚,就像天空高远一样。所以,我认为: 地厚-蹐,并不是路途很远,主人公步行很慢,相反,我认为:土壤很厚,地表很厚,可以大胆踏步,放心蹦跳,而不必担心地陷、塌方。
这样说来,蹐的反义词=大踏步、大力蹦跳、沉重地拍打地面。那么,蹐=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行走,生怕自己掉下去。
同时,蹐从脊,脊从朿,古音di,无论蹐=抵or刺,都有尖锐之义,因此,我认为:蹐=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走。
再者,如果脊表义,那么,脊梁骨呈线性排列,几乎是一条直线,很有规律,那么,蹐=沿着直线行走,规规矩矩,也是有可能的。
无论蹐=蹑手蹑脚地走 or 沿着直线、中规中矩地走,都是表现出一种小心谨慎,步步谨慎的行走模式。与此相反的大步流星、大大方方地行走,正好符合地厚之用途。
从这一点反语来说,前贤将蹐=小碎步走,本质上也没有错。
但更确切一点讲,综上而言,蹐=前后脚行走≠左右脚行走。画图如下:
这几句话明显都是反讽,天地暗喻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天高地厚是社会舆论造势,大家都说社会政治氛围好,允许人才当官。但实际上呢?天真的高吗?地真的厚吗?非也!人在天下立,不得不蹲着,因为天顶太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人在地上走,不得不如履薄冰,生怕地壳太薄,自己跌入无底深渊。
这分明是:天太低,地太薄。暗喻社会政治生态狭窄,容不下有才能的人。立也不是,行也不是。
2、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①维=惟。通假字。只有、只能、惟一。
②号=嚎叫、大声呼号、哀号、嚎啕。有悲哀义、悲号义。
③斯=是、此。定冠词。英文the同源。
维号斯言 =惟号是言=我只能这样哀号。诗人无奈之情,用此诗表达。
④伦-脊,形成类比。伦=伦理,脊=脊骨,应暗喻正义、骨气。
有伦理,有骨气。诗人这是评价自己的言论(这首诗),有条有理,有骨气。
同时,甲骨文脊从朿(刺),古音di,可能暗示着,本诗为讽刺诗,也即,脊=刺。
在这个角度上讲,伦=伦理=伦常,表明诗人怀着士大夫的精神,对时政有所批评。
3、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这句话几近白话:哀叹当今之人,为何蛇蝎心肠?
胡=何,古音co,通假字。为何,表达疑问。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 哀今之人,何为虺蜴?= 哀今之人,为何虺蜴?=哀叹现在的人啊,为啥蛇蝎心肠,如此歹毒?
这是诗人对世人的控诉,也就是包括对百姓和新秩序的控诉。根据历史,周幽王死后,二王并立(周携王vs周平王),天下是分裂的,让人无所适从。可能诗人抨击的不仅有普通百姓,还有各自为政、各立山头的贵族和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