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陪伴不好心理异常孩子的常见一个错误,是时候该明白了

开济说育儿 2023-11-01 14:06:00

阿华是一名大一新生,但相比于其他同学的朝气蓬勃,她明显更加安静、内向和敏感。尽管她成绩优异、能力很强,但充满自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原来她有一个朋友阿乐,和她是同校同学,成绩比她更好,懂事听话,是社区和学校里出了名的“好学生”。阿华的妈妈总会拿阿乐跟她比较,无论她考得多好,妈妈都会说,“人家阿乐又是年级前几名,你还要向她多学习”。无论阿华表现多乖,妈妈都很少夸奖她。阿华从小就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她渐渐变得内向和自卑。

一方面,榜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父母只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势,而忽视自家孩子的长处,反而会适得其反。阿华妈妈通过树立阿乐这一榜样,希望鼓励阿华像阿乐一样优异,却忽视了阿华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结果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父母希望通过将孩子进行社会比较,激励他们变得更加优异。当人们缺乏明确的客观标准来定义优劣,便习惯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好坏,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人们会产生一种正面向上的内在动力,并激励自己做得更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习惯将在某一方面表现更为优异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评价标准,希望借此激发孩子的胜负欲和上进心。但如果总是只看到自家孩子的短处,并将其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相比,难免会让孩子感到挫败,结果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无论我多么努力、做得多好,总有一个人比我做得更好,那就是阿乐。”阿华这样说。当“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种象征,很容易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反复体验沉重的心理挫败感。我学习很好,但别人比我更好。我很听话,但别人不仅听话还会做家务。我唱歌好听,但别人还会弹钢琴和跳舞。当父母总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的诸多优势进行比较时,这种要求会使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大为受损,认为自己无论哪方面都比不上父母所说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需要变成阿乐的样子,妈妈才会夸奖我吗?”阿华困惑地问道。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尊重他的个性,引导其自由、健康发展。当“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一种标准,这一方面会限制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让孩子丧失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不断认同和弥补自己与别人家孩子的差距,从而导致发展不良或失衡。另一方面会阻碍孩子自我认同的发展,无法感受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真实感知和进步,从而失去发现和探索真实自我的眼睛,只会盲目追逐和模仿他人。

同时也会导致亲子冲突和疏离,“妈妈总是会讲她多么好,却从来不会在外人面前夸夸我,明明我才是她的女儿啊!”阿华痛苦地喊道。父母不断在孩子面前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而忽视自己孩子的优势和特长,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不愿意接纳自己,或者相比自己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不安全的依恋和不信任感,进一步导致亲子冲突和疏离。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家孩子身上,而不是总羡慕和提及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父母与孩子就会具有更融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更少体验到压力、痛苦、羞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

另外,类似于阿华妈妈的行为也会阻碍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我讨厌阿乐!”阿华眼角闪着泪光。当父母过于关注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对比,也会增强孩子的社会比较倾向,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方面,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可能会持仇视和敌对态度,从而表现出不良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其他同龄人,孩子也更容易将其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导致更多竞争行为而非合作行为,进而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这种长期的比较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扭曲的心理,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好,结果造成孩子的偏执和狭隘。

就像我们不愿意被拿来与其他成功的家长作比较一样,孩子也不希望自己总是被“别人家的孩子”抛在身后。学会换位思考,父母就能理解孩子抵触“别人家的孩子”的心理,自然也能避免它伤害自己的孩子。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一味关注孩子和别人的差异意义并不大。相反,父母应该更多关注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对比今天的她与昨天的她有什么变化,从时间维度上看到并肯定孩子的进步,引导并纠正孩子的不足,这样不仅能让孩子体验到自身努力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孩子学习的动力。

父母对孩子抱有高期待,本身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只有期待,没有对努力的肯定和认可,会导致孩子丧失效能感,失去上进心。如果能对孩子的努力给予正向的反馈,便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效能感,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欣赏和接受的,从而做得更好。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要再用“别人家的孩子”伤害那个独特的她了。

0 阅读:161

开济说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