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用的七姐果,焖鸡焖鸭的味道不错;慢火炒熟,味道更胜栗子

木子罗食 2024-03-06 07:29:13

翻到《草木光阴》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凤眼果成熟的季节,也刚好在吃完一道苹婆焖鸡后不久。所以立即就被封面那挂鲜艳夺目的凤眼果吸引进来了。

翻阅了一下,看到书里有许多植物都是身边常见的,觉得很有亲切感。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有趣的小文,也有若干篇让人觉得沉闷的文章。

有趣和沉闷的原因,对我而言都是因为引证的文字和典故太多。

里面有许多考证都来自不同典籍,虽然会因此而获得的知识不少,但在一一平铺直叙的陈列叙述中,也未免让人觉得太过沉闷,加上每篇文的段落都是一大段的文字,毫无分隔,用手机阅读起来就觉得费劲了。

这本书里的很多植物都没有附带图片。私以为,一本植物志,若是没有图片辅助,是会让人兴趣大减的。

总觉得可以看图识物,尤其是看图后发现这株植物原来就是自己认识的,比单纯的文字描述会让人获得的共鸣更多。

迫不及待地翻到凤眼果这一小节,虽然我对凤眼果早已熟悉得不得了,但还是学到了新的知识。

“凤眼果”这个名字,据说最早见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来由是因为它鲜红修长的果荚在成熟时迸绽裂开,露出里面的紫黑色种子的形状有如凤凰张目。

凤眼果也叫“频婆”。“频婆”源出印度梵语,屡见于佛经。如《翻译名义集》:“频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润。”

粤人旧俗,未嫁少女在七夕用频婆等果品供奉七仙女(七姐)以祈赐良缘,因此它又名“七姐果”。

虽然说是七夕前后上市,但其实在新历六七月间,已经可以见到成熟的果实。

凤眼果于江门不算是稀罕之物了。江门人也称凤眼果做“勤婆”或“苹婆”。但音虽然是近似“频婆”这个发音,但究竟是不是这样写,也不敢确定。

凤眼果的花淡黄色,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但因花太小,又常被大叶子掩盖住,所以不太起眼。

凤眼果的果实则比它的花美丽夺目得多。绿色荚果会慢慢地变得猩红,然后会裂开,露出里面两到三颗左右像龙眼核一一样的种子,乌黑油亮,如凤凰张开的美目,又像一朵艳丽的大红花。

凤眼果的果实直接煮食,味道近似栗子。果实里面的种肉可以分离出很多层,所以又有人称凤眼果作“九层皮”。

凤眼果炆鸡或鸭是岭南地区的一道地方特色菜,我平常会剥用凤眼果最里面的果肉加上雪耳煲糖水。

鸡蛋花农庄的老板娘直言我这样会领略不到凤眼果的最好的味道。她说,食用凤眼果只须剥去最外层的硬壳即可。层次分明的果肉会带来不同的口感。外面层的果肉口感脆而爽,而里面层的橙黄色果肉则粉糯得让人难忘。那种先爽脆,后粉糯的口感,味觉享受得更丰富。

有朋友则告诉我,将凤眼果用慢火炒熟,吃过之后,一辈子都不会再想吃栗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