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92-2正月注释7

坡路课程 2024-10-15 05:50:46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i

□□□□,□□■□。□□□□,□□■□。□□□□,□□●□?□□□□,□□●□!i+o

附注:截取第七阕和第八阕。

前六阕已经分析了,本诗为讽刺诗、忧愤诗、离骚诗。诗人描绘了周幽王(也可能是周携王)死后的无政府状态,诗人忧国忧民,却不得其门而入。诗人以天垂危象暗喻国家灾难,以牛羊牲口暗喻百姓;以牧人暗喻官员;以牛羊等待牧人劈柴做饭暗喻百姓没有父母官的保护,将要挨饿;以房屋暗喻朝廷;以房屋上的乌鸦暗喻朝廷的仪仗、当官的好处;以看乌鸦暗喻想当官(求仕途);以天不高地不厚暗喻社会政治空间狭隘,诗人等人才无法施展抱负……凡此种种,前贤大多误解,不再赘述。诗人明确提到百姓弑君,解散朝廷,但前贤皆不了解「并」字,其实通绑,义为逮捕、捆绑、绑缚,以至于几千年来一直曲解,此为最大谬也。虽然诗中多次批评百姓目光短浅,但诗人认为百姓无罪,是难能可贵的,体现了诗人同时具有阶级局限性(以为官员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生怕百姓起义之后没饭吃)和进步性(认为百姓起义无罪)。

这里接着分析第七阕:

1、阪=坂=土坡。阪田=坂田=坡田=有一定倾斜度的田野,丘陵地区。

这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结合前几节分析,本诗讲述的是周幽王(或周携王)死后之事,无论周幽王(陕西西安)还是周携王(山西平陆,一说陕西渭南,另一说河北任丘,我不采信,我认为山西平陆或陕西渭南较为可靠,尤其是山西平陆,因为距离晋国很近,晋文侯才有机会袭杀周携王),都处于黄土高原,可能类似丘陵地带,符合这里的坂田一词。

2、本文所提的被弑之君,到底是周幽王,还是周携王?

①《古本竹书纪年》:(幽王)八年,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秋九月,桃杏实。王师伐申。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二王并立。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农历九月(秋天桃杏成熟季节,由此可以否定一些前贤认为本诗的「正月」=秋天),周幽王率军平叛,攻打申国。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农历正月(正是本诗所谓「正月」),发生了日晕,申国联合犬戎攻陷西安,弑君。同年,申国、鲁国、许国、郑国在申国拥立周平王,而虢国在携地(应为山西平陆)拥立周携王。

根据竹书纪年,周幽王被弑,周平王和周携王分裂西周,发生在同一年。那么,本诗开头写的是正月,应该指的是周幽王被弑,而非二王并立,因为被弑之后出现权力真空一段时间,才会由诸侯拥立不同的帝王登基,形成分裂局面。而本诗的基调悲观,可能就是处于国无君这段无政府状态。

② 战国竹简《系年》: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晋人焉始启于京师,郑武公亦正东方之诸侯。武公即世,庄公即位,庄公即世,昭公即位。其大夫高之渠弥杀昭公而立其弟子眉寿。齐襄公会诸侯于首止,杀子眉寿,车轘高之渠弥,改立厉公,郑以始正。楚文王以启于汉阳。

根据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废长立幼,废太子逃往申国。周幽王讨伐申国,要求申国交出废太子。申国不答应,并联合曾国、犬戎,攻打周幽王,弑周幽王和新太子。西周至此灭亡。诸侯不服从申国和废太子,于是拥立周幽王的弟弟,为周携王。周携王登基21年后,晋文侯弑周携王。周携王死后,西周后嗣没有立王,也就是西周已经断嗣,一共9年。在此期间,诸侯已经习惯了没有周天子的日子,不再向西安朝贡。晋文侯随后在西安旧都拥立废太子,为周平王。过了3年,迁往新都洛阳。

根据系年记载,从周幽王被弑,到周平王登基,中间已经过了30年,其中21年是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执政期间,这是诸侯承认的,但后世史书试图抹杀;周携王被杀后,连续9年国家无天子,处于权力真空。这也符合本诗所提到的人才不能入朝为官。

但是,这个权力真空期间有9年,远远不是本诗开头提到的正月这么短暂,所以,本诗描写的应该是周幽王被弑之事,而非周携王被弑之事。除非,周携王被弑也发生在正月。

3、有菀其特。

①菀,=紫菀,菊科紫菀属植物,茎直立,高40-50厘米,最高可达2米。

②特=特异、特别、鹤立鸡群、卓越。在这里指的是非常高的紫菀。

很明显,诗人以超高的紫菀暗喻自己的才能卓越,是罕见的人才。

3、天之杌我,如不我克。vs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vs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这几句话形成完美的类比,应为近义,大概是诗人抱怨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

① 杌=髡,修剪枝条或头发,暗喻诗人的才能被打压。

② 克=剥皮。甲骨文克从皮,画的是从头顶开始剥皮的远古酷刑,后世引申为完美、完结、胜利、完成。

结合髡(杌)-克二字,可推测:髡(杌)=修理(打压)。克=杀。

天之杌我,如不我克。 = 天之髡我,如不剥我。=天之髡我,如不杀我。=上天打压我,就像不杀我一样。深层意思就是,我虽然没被处决,但已经不被朝廷重用了,仅仅比死亡好一点点。

③彼,远指,可能指代前文的上天(老天爷),也可能指代新立的君主,例如周携王。指代周携王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后文提到具体的情景,应该不是虚指老天爷。

④则,=以身作则,榜样,衡量天下,规则制定者。这里指的是新王(周携王)对诗人的拉拢和要求,希望诗人成为天下的榜样。乍看这句,真就信以为真了,感觉周携王要重用诗人。

⑤得,=得到,指的是新王(周携王)得到诗人这样的贤才。 如不我得= 如不得我=就像没有得到我一样。这与前句形成强烈反差,意思很明确:新王(周携王)虽然表面上尊敬我,让我作为天下的榜样,让我为天下制定规则,但实际上,有我没我都一样(我没有实权)。表明了诗人报国无门,只是担任虚职,无所作为。新王表面上客气,实际上根本不重用诗人,如同没有得到诗人这个贤才一样。

⑥执,=手挽手、手拉手。表明新王(周携王)与诗人亲密无间。

⑦仇,=匹配、同辈、同类。表明新王(周携王)与诗人亲如兄弟。

执我仇仇=新王拉着我的手,如兄弟一样亲密。表明了诗人与新王关系很好,但后句急转弯,如同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都是先扬后抑,深刻表达了诗人愿望落空。对新王有所期待,最后满心失落。

⑧不我力=不力我=不给我力量,不给我权力,不大力支持我。代表了诗人有心无力,这一切原因都是因为新王(周携王) 虚伪,任用诗人,但怀疑诗人,不重用诗人。

这也符合《左传》记载: 携王奸命。

这也符合前文诗人的自述,是前朝元老,地位崇高。所以,周携王猜忌他,也是理所当然。

0 阅读:0

坡路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