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弘一石 2024-02-12 09:16:15

冬天的寒冷,是人类生存的一大挑战。在现代社会,我们有着各种先进的取暖设备,如暖气、空调、电热毯等,让我们在冬季也能享受舒适的生活。

然而,在宋代以前,人们并没有这些便利的条件,甚至那个时候连棉被都没有,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寒冷的冬天中保持温暖的呢?

一、宋代之前为什么没有棉被

相信不了解的人看到这里也会一头雾水,毕竟在我们的印象里,古代不缺棉花,以“芦衣顺母”这个典故为例,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闵损的孩子,由于母亲因病早逝,它的父亲便新娶了一个妻子。

初时,继母对闵损还算关心,但随着家中另有两个亲生儿子的出生,继母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冷若冰霜的继母对闵损开始施以残酷的虐待,无论是体罚还是骂打,都让闵损遭受了巨大的痛苦。然而,这个孩子并没有因为遭受不公而心生怨恨。相反,他对自己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充满关爱,一如既往地照顾和呵护他们。

冬日的一天,闵世恭带着儿子们外出,命令闵损赶马车。寒风刺骨,闵损冻得瑟瑟发抖。然而,继母却毫不留情地责备他,认为他比弟弟们穿得更厚,却还在发抖。继母对闵损的冷漠和残忍达到了顶点,最终,她发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闵损的棉衣是用芦花做成的。

闵世恭痛心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这并没有减轻他的愧疚。回到家中,他决定休掉继母,一纸休书写尽心头之愤。继母面临失去一切的危险,她痛苦地哭泣,跪地乞求饶命。然而,闵世恭的心头怨恨不可消解。

就在这危急时刻,闵损站了出来。他请求父亲不要休掉继母,用一句“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话感动了父亲的心。他弟弟们也加入恳求,三兄弟跪地请求父亲饶恕母亲。这份孝心打动了闵世恭,他放下了休书,一家人重新团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宋朝之前我国就有了棉花,冬天也会有棉衣,但是为什么宋朝之前没有棉被呢?

其实在宋代之前,尤其是在西周寒冰期等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并未普及棉被的使用,这主要归因于多个因素。

首先,棉花在中国的引入和普及相对较晚。虽然有一些早期记载表明棉花在南方某些地区有所传入,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栽培并不普及。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而棉花的栽培技术可能并未在古代广泛推广。

其次,气候和土壤条件对于棉花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带,棉花的生长可能受到一些限制,使得棉花在该地区并未形成大规模的种植和生产。

古代人们在制作衣物和被褥时更多地使用其他材料,如麻、丝绸和动物皮毛。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本的保暖需求,从而减少了对棉花的需求。

此外,古代社会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相对有限,棉花的加工和纺织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设备,这在古代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宋代,人们主要依赖传统的织物材料,如麻布、丝绸等来制作衣物。尽管丝绸非常贵重,但在北方严寒的冬季,麻布等材料的保暖效果相对较差。此外,当时人们还使用草、兽皮等材料来制作保暖的外套。这些材料虽然能够提供一些保温效果,但对抵御严寒的北风仍显得不够。

而真正让棉花在中国大规模种植并普及使用的时期要追溯到明代。明初时,朱元璋强令百姓种植棉花,并给予税收优惠,推动了棉花在中国的大规模种植。

然而,这一政策在宋代并未实施。因此,尽管棉花在宋代存在,但由于社会环境、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宋代人们并没有形成广泛使用棉被的习惯。直到明代,随着朱元璋的政策推动和人们对棉花保暖特性的认知提高,棉花才逐渐成为中国冬季保暖的主要材料,棉被的使用也逐渐普及。

二、古人如何取暖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季采用了多种创造性的取暖方式,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智慧和创造力。首先,以衣取暖是一种主要方式。

平民百姓使用麻布、楮皮纸和棉花制作衣物,而贵族阶层则穿戴裘衣,使用动物毛皮如狐、羊、鹿、貂等,以获得额外的御寒效果。这些衣物不仅具有保暖功能,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

例如,裘衣在古代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服饰,只有皇帝、王侯、将相等高级官员才能穿戴,而且还有严格的规定,如皇帝专用黄色貂皮,王公贵族用白色狐皮,将军用黑色熊皮等。另外,古代人还喜欢在衣物上绣制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山水等,以增添美感和寓意。

其次,以火取暖是古代人最基本的取暖方式之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掌握了使用和控制火的技术。这演变为烧炭、火炕和暖阁等不同形式,其中火炕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火炕是一种将炉火引入砖砌的床铺中,使床面保持温暖的设施,既可以睡卧,又可以烹饪,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取暖方式。

火炕的形式也有多种,如转圈炕、满屋炕、炕灶等,不同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火炕的发明,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²。

花椒取暖是另一独特的方式,通过将花椒捣碎涂抹在墙壁上,形成保温层,提供额外的温暖效果。这在《汉宫仪》中有所记载,皇后会称椒房,以椒涂室,主要用于温暖和清除恶气。这种方式的原理是利用花椒的挥发性油脂,能够产生一定的热量和香气,从而达到保暖和驱虫的目的。花椒取暖的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物质的利用,还反映了古代人对医学和卫生的认识和重视³。

古代还有类似于今天的“暖手宝”的便携取暖工具,如手炉和足炉,其中手炉常用于贵族,足炉则类似于现代的暖水袋。

手炉是一种小型的炭炉,通常用铜或铁制成,外形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内部有炭盒,可以放入燃烧的炭火,外部有盖子和提手,可以随身携带,用于取暖或烘烤食物。

足炉是一种用来暖脚的器具,通常用陶或瓷制成,内部有炭盒,可以放入燃烧的炭火,外部有盖子和把手,可以放在床下或桌下,用于取暖或煮茶。这些便携取暖工具,不仅方便实用,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上面常有精美的雕刻或彩绘,是古代人的日常用品和收藏品。

最后,以吃取暖也是古代人注重的方式之一。火锅成为南北两地都热衷的食物,提供了丰富的热量。在吃火锅的同时,温酒也是一种取暖方式,使用温碗、温酒壶等器具,使整个用餐过程更具温馨感。

火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用陶制的温鼎来煮食物,后来演变为各种形式的火锅,如五熟釜、染炉、暖锅、拨霞供等,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风味和特色,如麻辣火锅、羊肉火锅、鸳鸯火锅等。火锅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还是一种社交的方式,人们围坐在火锅旁,涮着热气腾腾的食物,边吃边聊,增进了友谊和情感。

这些取暖方式虽然在技术上相对简陋,但反映了古代人们在极寒环境下的坚韧生活态度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它们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0 阅读:0

弘一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