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物故事·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星海月浅浅 2024-03-11 13:21:56

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从容小主文学院系列文《南方·北方》第二组:星海月浅浅&庆水,相约每周一篇,记录南方和北方的风景、民俗、人或事等。此为第八篇。

广州是一座现代化大城市,从古至今,涌现出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各自在行业里发光发热,或平凡,或伟大,或鲜为人知,或家喻户晓,不管如何,都值得大家敬重。

这一期要讲述的对象是冼星海,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

我年少时就听说过冼星海的名号,只知道他是一位音乐家,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他谱的曲。粗粗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有一天,我在二沙岛游玩,路过一幢建筑,建筑前方一个巨大的雕塑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地方原来就是星海音乐厅,那座雕塑就是冼星海。

冼星海雕塑身姿高大挺拔,满脸刚毅,左手向上举,右手向右举,十指呈自然放松的状态,让我联想到他似乎在指挥乐队弹奏。浑然天成的气势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星海音乐厅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于1998年落成使用。据说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音乐厅,设备先进,功能完备,达到国际水平音乐厅标准。

星海音乐厅造型独特,是双曲抛物面几何体结构,有两个高高翘起的檐角,形成一道凹弧。从侧面去看,冼星海雕像就在前方,与星海音乐厅主体建筑完美融合,迸发出一股强大的气场,深深地震撼了我。

2024年2月,星海音乐厅被选定为“广州十大文化地标”之一。

我对冼星海的深刻认识,就这样从星海音乐厅开始。

1.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为今天的广州南沙榄核镇。有资料显示他出生于澳门,这个信息在我这里有待商榷。

CCTV音乐频道有一个栏目叫《音乐人生》,其中一期就讲述百年巨匠冼星海。

纪录片讲述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条破烂的渔船上。35岁的母亲在深夜里忍痛生下他,除了星星和大海,她身边一无所有,于是给他取名“星海”。

冼星海一家是疍民,以船为家,终生漂泊在水上。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是没有资格上岸生活的,陆上人向来瞧不起疍民,觉得他们低人一等。

冼星海还在襁褓中,母亲就带着他,从番禺水域出发,前往四十多海里外的澳门水域投靠冼星海的外祖父。这是冼星海人生中的第一次漂泊。从这里的信息推断,冼星海应该出生在番禺。

冼星海一生漂泊,大部分时间生活十分拮据,要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求学经历也十分坎坷。

星海音乐学院网页有一篇介绍冼星海的文章,其中一段这样描述:“他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庭,幼年时就读于新加坡养正学校,参加学校管弦乐队活动时接触到了音乐表演与理论知识。1918年,冼星海进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和单簧管,由此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课程教育。1926年,他进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学习。1928年,冼星海考入成立不久的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他因卷入一场学潮被迫退学,于是启程前往巴黎寻求深造音乐学习,1934年,冼星海成功进入巴黎国立音乐戏剧学院,开始了作曲理论的系统学习。”

短短两百字,是冼星海成功辉煌的求学经历,却不知,他为此付出过多少努力,流过多少汗水,承受过多少嘲讽和屈辱,才能迎来别人眼中辉煌的一生。

也许,也只有书籍和纪录片中只字半语的介绍,可以窥见一二。

2.艰苦的求学之路

六岁那年,冼星海的外祖父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漂洋过海,去新加坡谋生。

他在新加坡曾就读于两所名校,在圣安德烈学校学习一年就离校,没多久就以工读生的身份进入当时进校门槛很高的华文学校——养正学校。他母亲当时只是华商家中的佣人,要供冼星海读名校,那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1918年,冼星海回国进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和单簧管。这是他第一次系统性地学习乐理知识。

他是半工半读学生,只能住阁楼,住宿条件差。常年穿着一身旧西服,衣服短小了也没有新衣替换,他被一些学生戏称“腊肠”。除此之外,他还要去餐厅吹单簧管、摆地摊、做打字员。

1926年,冼星海去北京求学。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招考专业中并没有单簧管,他只能报考不擅长的小提琴专业,考试结果并不理想,教导主任萧友梅让他破例入校。尽管工作有收入,学习音乐却花费巨大,他不得不大量外借。

冼星海在北京求学时,学的是不擅长的小提琴,技能一般,练习小提琴时,同学戏称是在宰鸡。

纪录片中说道:“一个贫苦出身的孩子,要学西洋音乐,就如同保姆的儿子去读英文名校一样,是对命运的挑战,甚至是挑衅。”这是冼星海又一次重复当年在新加坡的求学之路,贫困、被看不起、屈辱就是压在他心中的大山。

但同学的嘲讽并没有让他气馁,继续苦练小提琴。冼星海曾在日记中写道:“要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苦,才是做成了一个可站立得住的所谓人。”

1927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受政局影响被关闭,冼星海也被迫失学。

1928年,冼星海免试入学萧友梅和蔡元培筹建的国立音乐院,转学作曲。却又因一场学潮运动,与导师萧友梅感情决裂,第二年不予注册,变相被开除学籍。

离开国立音乐院,冼星海居无定所,身无分文,前途渺茫。为了继续追求音乐梦,他决定前往巴黎学习。

当时他是偷渡过去的,躲在甲板下面,装作一个锅炉工人。到达巴黎后,他依然是居无定所、身无分文的状态,大街上用树叶盖一盖就能睡觉。

之后,他当过门卫,做过跑堂,做过修脚工,帮人干苦力,到咖啡馆弹琴,能挣钱生存的活,他都愿意去干。他租住在“蜜蜂窝”一样破旧的小房子,位于顶层,只有一扇朝天的小玻璃窗。顶着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还不忘学习音乐。

1934年,冼星海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中的高级作曲班,师从保罗·杜卡。几年后,杜卡因病去世,冼星海也离开学院,返回中国。

3.生命中的贵人

冼星海读书、工作都很认真,得贵人相助,才能顺利求学。

在养正学校,冼星海要负责乐器的养护工作,因工作出色,人也懂事,得指导老师区健夫赏识,被推荐进入学校乐队,学习和吹奏单簧管。

入校两年后,校长林耀翔受广州岭南大学邀请,有权从众多学生中选二十人跟随他返回中国,冼星海便是其中一员。

报考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时,冼星海的小提琴考试成绩不佳,并没有被录取。当时的教导主任萧友梅是中国第一位海外留学的音乐博士,念在冼星海是他的同乡,在艰苦条件下仍能坚持音乐学习,便留下他,还为他安排一份有收入的工作。

后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关闭,萧友梅联同蔡元培筹办国立音乐院,学院成立后,冼星海得到消息才赶去报考。因是萧友梅的旧生,得以免试入学,还为他安排有收入的工作半工半读,推荐他去上海工部局乐团应聘单簧管演奏员的工作,只是并未被录取。

冼星海进入国立音乐院已经23岁,对于学小提琴来说,年纪偏大,也是萧友梅建议他改学作曲。

田汉是最早把话剧引入中国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他建立的南国社,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

冼星海结识田汉后,给南国社的话剧配乐,生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思想上也产生很大变化,开始参与政治运动,支持音乐平民化。

在巴黎求学时,冼星海结识了同样在那里学习音乐的广东老乡马思聪,马思聪被他那股学习音乐的韧劲所感动,将他介绍给巴黎两位著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和作曲,并减免学费。

后来,冼星海就在巴黎的“蜜蜂窝”里创作出弦乐三重奏《风》,获得老师们的肯定。通过《风》,他又结识了不少人,并结识了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杜卡十分欣赏他,鼓励他报考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为杜卡的学生,不仅为他减免学费,也经常得到杜卡经济上的资助。

人生路上不可能事事顺利,逆境中更要沉住气,努力沉淀自己,增值自己。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机会向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机会。

冼星海一直在追求自己的音乐梦,处于低谷,仍坚忍不拔,顽强不息。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成就

冼星海求学阶段都是半工半读的状态,生活贫困的他,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样也不忘学习音乐。后来,冼星海如愿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一个非常优秀的音乐家。

在岭南大学期间,他参加学校管弦乐团,担任单簧管演奏员,十七岁时就获得“南国箫手”的美誉,二十岁就担任乐队指挥和岭南大学青年会音乐部主任。

巴黎求学期间,一贫如洗的他在艰苦的生活中创作出《风》,因此受到著名音乐家的肯定和赞许,也因此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更多西方音乐创作技法,为日后创作出优秀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5-1945年期间,冼星海创作大量优秀的抗战歌曲,用音乐救国,用音乐鼓舞人民,是中国解放运动期间的精神动力。包括《黄河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郭治尔—比戴》《到敌人后方去》《黄河之恋》《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牺盟大合唱》《夜半歌声》《游击军》《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著名歌曲。

冼星海为中国革命音乐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是杰出的作曲家,有“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2009年,冼星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5.对他影响深远的人物

母亲和外祖父是冼星海人生的启蒙导师,对冼星海的个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母亲和外祖父都是疍民,主要的工作是短途运输、搬运货物和捕鱼,6岁以前,冼星海经常帮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从母亲和外祖父身上,他学会了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空闲之余,外祖父教会他吹竹箫,母亲常给他唱广东民歌,这些都成为冼星海最初的音乐启蒙,让他爱上音乐,为此奋斗不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被誉为“交响乐之王”。他一生命途多舛,坚韧不拔,最终成为一代名师,是冼星海心中的偶像,激励着冼星海不管如何困难,都坚持音乐创作的梦想。所有的磨难,都将会是成功的垫脚石。

聂耳是中国音乐家,曾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数十首歌曲,是冼星海心中的榜样,对冼星海后期音乐创作提供明确的指引方向。

有句话说:“一个好的榜样能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追求,有决心去实现。”

向坚韧的人学习,与优秀的人为伍,你也会渴望优秀,激发体内的热情和潜能,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也能成为优秀的人,

后记:

冼星海为了给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完成后期制作和配乐,于1940年5月赶赴苏联。1941年6月,该片因为苏德战争爆发而停止制作。冼星海因政局不稳,交通中断,未能及时返回延安。在苏联期间,他积劳成疾,营养不良,肺病越来越严重,1945年10月30日病逝,葬于莫斯科近郊公墓。

关于这篇文章,我承认我对冼星海的理解是片面的,从有限的信息里,在两天内对冼星海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的一生进行概括和总结,是非常不全面的。

这篇文章,充其量只是粗陋的初稿,不能说毫无价值,却无参考价值,只是个人学习了解的笔记。想要了解冼星海这位杰出人物,建议阅读相关权威书籍和央视频道的纪录片。

参考素材:

《音乐人生》20201017百年巨匠:冼星海——来源央视网

https://tv.cctv.com/2020/10/17/VIDE8LbDvQLEDcC0j5p8yG5K201017.shtml

《一场抗战烽火中的呐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来源星海音乐学院

https://www.xhcom.edu.cn/info/1122/9301.htm

《冼星海》——来源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BC%E6%98%9F%E6%B5%B7/13913?fr=ge_ala#7

推荐观看:

《冼星海》——来源央视网

https://tv.cctv.com/2012/12/03/VIDA1354531772912896.shtml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