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为何用汉唐线条,不用康乾线条?林徽因:可以读读史记和汉书

茅舍品史 2023-08-21 16:36:44

1949年,清华国徽小组上交最后设计稿,林徽因一看,就让他们把优美华贵的康乾线条换成汉唐线条,学生不解,最后却纷纷叹服!

在承担设计国徽的任务时,林徽因已经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日夜咳嗽不停。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每天进行着繁重的工作,颇有些“拼命三郎”的感觉。

事实上,林徽因的“拼命”可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件事情上。

早在美国读书时,她就将选修的建筑学当成主要学科来读,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学有所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女建筑学家。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毅然回到了四分五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

当时日本铁骑已经踏入中国,林徽因却开启了实地考察古建筑之旅。一驾牛车、一瓶凉开水、一袋干粮,往往就是他们一天生活的写照。

谁也无法想象,这个从小出身名门、养尊处优、学贯中西的大小姐竟然能吃得下这份苦。

终于,她在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了现存唐代最早的木制建筑,填补了中国古建筑研究的空白。

林徽因与梁思成共考察了190个县,2700多个古建筑,其中许多都要亲自登高测量,夜间再进行手绘成册。

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繁重的工作令林徽因身体不堪重负,到建国时她几乎已经卧床不起。

但时任大学教授的林徽因毅然将全部心血放在了国徽设计中,她的病榻前常常高朋云集,这些人并不是过来看望她的病体,而是受她之邀前来参加讨论工作的。

终于,在大家夜以继日的奋战中,国徽设计初稿已经完成,在提交的前夜,林徽因却突然提出要把雍容华贵的康乾线改成简约大气的汉唐线。

针对这个提议,很多人不解,有的学生更是单纯拿出两个线条进行对比。确实,康乾线条相比汉唐线条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单纯从美术角度来讲无疑更适合。

“咱们是设计国徽,不是单纯的做一幅画。你们可以读读《史记》和《汉书》,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中寻找答案吧!”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们纷纷叹服。

康乾线条虽然更加华丽,可是康乾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甚至在乾隆后期开启闭关锁国国策,中国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此后更是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最黑暗的时期。

而汉唐时期就不同了。汉朝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大壮国威,张骞出使西域构筑起古代丝绸之路。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各国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唐诗成为艺术上永恒的瑰宝。

国徽是国家的象征,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要远远大于纯艺术的考虑,汉唐是中国发展向前的时期,康乾是走向末路的时期,前者与中国现在的时期更相吻合。

况且当学生们将汉唐线条替换了康乾线条之后,国徽的整体感觉更显流畅和大气。

在经过与主要专家的商讨论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支持林徽因的观点,最终采用了汉唐线条设计的国徽样式,并将此进行了上报最终获得了批准,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国徽。

经过这个事情,大家对于深受重病折磨,但依然工作上一丝不苟,且具有深刻见解和宽广眼界的林徽因更加佩服了。

此后,林徽因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景泰蓝工艺保护、清华大学建筑学系创建发展等工作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北京人口的增多,一个高承载量且更加适应快节奏现代生活的超级大城市建设的任务摆在了人们眼前。相关部门公布了北京建设方案,其中就有大量的古城墙拆除方案。

躺在病榻上的林徽因再也无法淡定了,这些古城墙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一旦拆除将成为无比遗憾的事情。

因此她拖着病体,辗转于不同部门之间,等着见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有时光等待就要好长时间,这使她的身体根本吃不消。

但林徽因别无他法,她要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古城墙,她知道古城墙中蕴含的巨大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她要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哪怕只有一分的希望,也要为这些岌岌可危的古城墙“鼓与呼”。

遗憾的是,林徽因的这些努力最终没有奏效,一个接一个的古城墙在北京改扩建过程中被拆除了。每次随着城墙的倒塌,林徽因的心都在滴血,她的身体颤栗不止。

林徽因的病情愈加严重了,心如刀绞的她拒绝服药,拒绝接受继续的治疗,最终于1955年与世长辞,年仅51岁。

直到多年后,人们终于意识到林徽因当年的用心良苦,但大部分古城墙只有从照片中一睹芳容,这无疑是个巨大的遗憾。

无数人感慨,当年要听林徽因先生的话就好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谨以此文纪念林徽因先生。

16 阅读:2848
评论列表

茅舍品史

简介:解读古今故事,品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