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1966年政治风暴开始后,时任三机部副部长的刘鼎,尽管小心翼翼地接受着考验,但最终还是未能幸免遇难。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接踵而至,刘鼎不但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同时也失去了自由。
在失去自由的7年时间里,没有人提审刘鼎,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为什么进来的。眼看着别人进来又出去,刘鼎自己却不着急,也不到处打听,就那样一天天挨着,一年年过着。
在那个十多个平方的小房间里,刘鼎每天不知疲倦地走来走去,他还自编了一套拳术,每天坚持打拳,保持自己的体力。可惜的是,由于没有人和他说话,他的声带发生了退化,等他重获自由的时候,已经几乎发不出声音来。
由于不能读书看报,刘鼎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回忆往事,来思考和总结自己的一生。早年间他留学欧洲,经介绍加入共产党,回国之后加入中央特科,工作中充满了惊心动魄。
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后,国民党大肆搜捕革命者。为保安全,刘鼎被外国友人送到了宋庆龄家躲避。不久,张学良托李杜将军到上海寻找中共关系,刘鼎成为宋庆龄心目中最合适的中共代表。
刘鼎到达西安的第二天,在张公馆秘密会见了张学良。刘鼎对局势的透彻分析,深深打动了张学良,使张学良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更确切地了解,增强了张学良联共抗日地决心。
很快,张学良和周恩来在陕北肤施(即延安)举行了正式会谈。会谈结束后,刘鼎被中央正式委派为驻东北军代表,公开身份是张学良的秘书。
自此,刘鼎和张学良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刘鼎也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不少民主人士进入陕北,给红军输送了大批的医疗器械和药品。
对于刘鼎在东北军中的工作,毛主席也非常关注,经常给刘鼎写信指示。
西安事变发生后,刘鼎第一时间发电报向党中央报告。随后张学良指示刘鼎,让他邀请中共派代表火速前来西安,并让刘鼎乘坐自己的专机去接中共代表。在飞机上,刘鼎向周恩来汇报了西安事变发生以来的情况,对周恩来日后处理西安事变有着重要价值。
那一段时间,刘鼎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既要保卫中共代表的安全,又要联络协调各方关系。因此,在西安事变妥善解决后,毛主席曾多次指出:
“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刘鼎的孩子们有机会回家看看。住在刘鼎家附近的胡耀邦当时虽然赋闲在家,但仍保持着团中央书记的作风,喜欢和青年人聊天。通过家里的保姆,胡耀邦和刘鼎的几个孩子有了见面的机会,才知道刘鼎被关多年无人过问。
邓小平复出回到工作岗位后,开始落实干部政策。胡耀邦就给刘鼎的孩子出主意,让他们给毛主席写信,并且叮嘱信封上一定要写上“毛主席亲阅”几个字。
胡耀邦这一招果然灵验。刘鼎的几个孩子将信直接送到中南海的传达人员手中,没过多久毛主席就作出批示,要求将刘鼎放出来。有了毛主席的亲自批示,刘鼎终于重获自由。
刘鼎生前曾经多次说过,他这一生主要就做了两件事,一是参加西安事变,二是组织军工建设。
早在1933年的时候,刘鼎途经闽浙赣苏区时,就被方志敏留下担任政治部组织部长。当时闽浙赣苏区的条件十分艰苦,红军甚至连一门小炮都没有,刘鼎又受命担任兵工厂政委。
由于兵工厂没有技术人员,刘鼎就既当政委又当技术员,带着工人们亲自设计研制。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制造出我军自己设计制造的较早的火炮。
抗战爆发后,刘鼎出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组织技术人员从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出了能与日军步枪相抗衡的新标准步枪,这种步枪后来成为太行地区的“制式”步枪。
此外,刘鼎利用缴获的日军火炮,根据太行根据地的特点,研究出了能与日军装备相抗衡的50掷弹筒,成功让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有了重大突破,从制造枪支为主转向了制造火炮了炮弹。
到了抗战后期,太行军工在刘鼎的带领下,基本实现了“敌人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的目标。
抗战胜利后,刘鼎率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员赶赴东北,由于道路受阻,刘鼎留在晋察冀解放区,接管了张家口、宣化一带的重工业。内战爆发后,刘鼎组织建成了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大厂,发动群众日夜突击生产。
不久,我军被迫从张家口撤退,刘鼎又组织将技术人员和设备撤到晋察冀后方,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一个体系完整的军工基地就建立起来。在刘鼎的带领下,基地生产出的武器和炮弹,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刘鼎担任公营企业部副部长,继续领导兵工生产和科技发展。
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急需军火供应,兵工生产压力很大。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刘鼎很少到部里办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兵工局,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不敢稍有懈怠。
正当刘鼎全身心投入军工建设的时候,却突然遭到了撤职查办处分。而处分的原因是“对抗美援朝任务不负责任,思想消极,妨害兵工建设”等等。刘鼎的一些老战友和老领导对刘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是了解的,但组织上已经有了处分决定,他们也只能按照上级决定执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刘鼎的这次处分来得突然,又有些莫名其妙。而这一处分的包袱,刘鼎一直背了30多年,直到1986年他病重住院。
1986年,刘鼎在住院期间,撰写兵工史的同志前来探望,说到刘鼎在抗美援朝期间被处分一事,谁也说不清来龙去脉。在大家的鼓励下,刘鼎提笔给胡耀邦和陈云写信,对1953年所受处分提出申诉。
中央领导对刘鼎的申诉十分重视,指示中组部和中纪委负责复查。经过与和刘鼎共事多年,以及了解当时情况的老同志座谈,大家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朝鲜战争爆发后,兵工业一时无法满足需要,责任不在个人,而是由于解放后军工生产改革,生产人员解散之后,大批量军火任务突然下达,导致军工生产一时难以恢复。
大家一致认为,当时把军工生产中的问题看重了,把问题的性质搞错了,对个人责任追究过头了,刘鼎一案是一起错案。
很快,中央作出撤销刘鼎1953年所受处分的决定,肯定了刘鼎在兵工建设上的成绩和贡献。中办主任杨德中亲自来到医院,向刘鼎通报了中央的这一决定,消除了也在他心头30多年的一个包袱。
就在处分撤销一个多月后,刘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终年83岁。当时正在外地出差的胡耀邦,听说刘鼎病逝的噩耗后,毫不犹豫地指示将遗体告别仪式推后,等他回来亲自参加。
1986年9月2日,中央在八宝山为刘鼎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仪式上,胡耀邦走到刘鼎遗孀面前,紧握她的手说道:
“刘鼎同志是个好同志,他为我们党的事业做过很多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