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是万斯同(二)《红楼梦》中的万斯同

逗红轩 2024-01-04 12:49:10

《石头记》第五十回“暖⾹坞雅制春灯谜”——李纨三姐妹“连环谜”

《石头记》第五十回原文: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

李纨三姐妹之“春灯谜”共有四个谜语,这四个谜语单独各自成谜,串起来后又构成另外一个谜语。就是这个连环谜,道出了《石头记》作者之莫大秘密。

(1)李纨 其一

谜面: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解读:

此谜湘云先猜为“在止于至善”,宝钗提醒她“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于是黛玉猜出谜底为“虽善无征”。

“虽善无征”,出自《四书》《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

“世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如《晋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传(zhuàn)”,传记。“征”,证明,验证。

此谜意为:观音虽善,但没有“世家”“传”记载其事,无从征考。

(2)李纨 其二

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

谜底:蒲芦。

此谜谜面当也是“打《四书》一句”,故湘云道:“这一定是‘蒲芦也’。”“也”是表判断之文言语气助词,谜底为“蒲芦”。

解读:

“蒲芦”出自《四书》《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文王武王)之政,布在方策(书写用的木板竹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勉力,致力)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芦也。”

东汉郑玄注曰:“蒲芦,蜾蠃(guǒ luǒ),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芦之于桑虫也。”

蜾蠃(蒲芦、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蒲芦,说者以为蜾赢,疑不然。蒲芦,即蒲、苇耳。故曰:‘人道敏政,地道敏艺’。夫政犹蒲芦也,人之为政,犹地之艺蒲苇,遂之而已,亦行其所无事也。”“蒲苇”,香蒲和芦苇。

所以《四书》中的“蒲芦”实际上有两解:一为蜂,一为蒲苇。此谜谜底之“蒲芦”是按沈括之解,即蒲苇。

(3)李纹

谜面: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

谜底:山涛。

解读:

此谜谜面出自宋代苏洵“冷香联句”:“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山涛”,晋代诗人,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此谜是一个“谜中谜”,其谜底“山涛”实际上也属于谜面。我们且将“水向石边流出冷”分成两部分来解。

①“水向石边流出”:山涛字巨源,点出此“水”乃大水。大水“向石边流出”会冲刷掉“石”之“边”,而“石”字去掉“边”(一横一撇)后就只剩下一个“口”字。

②“(水)流出冷”:即水从“冷”流出,而“冷”字之“水”(含“令”字下面一点)流出后就只剩下一个“今”字。

“口”和“今”合而为一便是一个“吟”字,这才是此谜真正的谜底;因为只有“水向石边流出”并发出涛声,才能称之为“山涛”。

而“吟”又为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比如《秦妇吟》《秦中吟》;这里转而代指《石头记》。“记”,记载事物的文章或书册。

(4)李绮

谜面:萤。打一个字。

谜底:花。

解读:

萤火虫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崔豹《古今注》:“萤火,腐草为之。”故黛玉道:“‘萤’可不是草化的?”“草化”为“花”字之分拆。

(5)“连环谜”

李纨三姐妹之“春灯谜”又是一个连环谜,我们再将这四个谜语串起来进行解读。

第一个谜语谜底之“(上焉者)虽善无征”,点出清廷不准将“南明史”载入官修《明史》,南明历史人物将无从征考,亦即万斯同之所谓“后之人,有举隆、永之号而茫然者矣”。“上焉者”,朱熹注云“谓时王以前”,这里借指南明;“时王”,当代的君主,这里借指正式纂修《明史》之康熙帝。

第二、三、四个谜语则点出《石头记》作者及其创作手法。其中第二个谜语的谜底为“蒲芦”,第三个谜语的谜底为“吟”;第四个谜语则用“草化萤”,点出“蒲芦”与“吟”之间的关系就是“蒲芦化吟”。“蒲芦”(蒲苇)即水草,“吟”则与“萤”谐音。

“蒲芦”又指蜂,而“蜂”又名“万”。《说文》:“万,虫也。”《埤(pí)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字汇》:“万,蜂也,今借作数。”《正字通》:“万,蜂王也。”

所以“蒲芦”亦即“万”。而“吟”代指《石头记》,那么所谓“蒲芦化吟”即“万化《石头记》”。

所谓“化”,是指万作者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和“草化萤”的传说一样“化”出《石头记》。而所谓“万斯同”,可以理解为“万与此相同”之意。(“斯”,此。“同”,一样,没有差异。)所以所谓“万”,即指万斯同;所谓“万化《石头记》”,即指万斯同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和“草化萤”的传说一样,“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即将“南明史”化为反文“南明史” 之《石头记》。

万斯同小像

李纨第二个谜语典出《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芦也。”此处也借以点出《石头记》作者及其创作手法。所谓“政”,“正反文”也,代指《石头记》之反文“南明史”;而“蒲芦”亦即“万”。所以所谓“夫政也者,蒲芦也”,可以别解为“《石头记》为万所化”,亦即“万化《石头记》”。

李纨三姐妹之“连环谜”,不仅道出《石头记》即反文“南明史之纪传”(“世家传”),其作者为清初纂修《明史》之万斯同;还道出万斯同创作《石头记》之法就是“化”,即将“南明史”化为《石头记》。

0 阅读: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