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1958年的《沙磁区城市初步规划》,跟现在的江北区相差太大了。
沙磁区基本情况规划区范围:东起土塆,沿嘉陵江北至双碑,再沿歌乐山向西经梨树塆、红槽房、高滩岩,再由南向东至大龙坎下观音庙。面积约23平方公里。
区内现有城市人口约20万左右(1958年7月资料),其中工业企业、对外运输建筑机构和非市级机关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高等学校的学生(基本人口)约53440人,占总人口26.7%。长江三峡按200米高程筑坝后,重庆寸滩的水位将提高到203米,其余上游地区水位还将相应的提高一些(在北碚为208.9~216.3米)。沙坪坝区将被淹没土地6.4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32.1万平方米、工厂10个,涉及人口约4万。根据区内现状及正在或即将新建的工业等情况分析,基本人口可能发展到10万人左右,城市人口可达到30万人。
区内现有工厂35个,正在兴建的5个,主要为机械、钢铁、化工、医药、纺织等厂,职工在千人以上的有6个,分布在天星桥、黄桷塆、詹家溪、石井坡、中渡口、士塆、红槽房、夏沱湾等地。
对外交通铁路及大桥:国家铁路的工业站(同时也是区内工业编组站)及重庆市客运西站的综合站,设在红槽房、梨树塆,处于本规划区的西部边缘,既利于运输,又不影响生活区的安静卫生。铁路干线两条,渝南线平行现有的渝碚公路至北碚到南充,渝达线经高家花园铁路公路两用桥过嘉陵江北上到达县。
公路干线:已有成渝路、汉渝路、渝南路3条对外干道,嘉陵路、石小路等市内干线,均在区内交汇,构成干道网的骨干。
港区码头:高家花园大桥建成及水位提高后,现有石门汽车渡口,将改作下河引道之用。码头布置在华一纸厂一带,供市内轮船停泊及起卸物资之用。
文化教育及公共建筑区内1958年有大专学校11所,在校学生人数为26,500人。根据1957年调查的资料,中学方面规模较大的市第一、三、七、八中学,其中区外、市外及华侨学生占60%以上,7~18岁的青少年目前还未全部入学。今后还要设一些中、小学,新建的中、小学可布置在居住小区内交通近便、安全、安静的地方。托儿所、幼儿园应设在居住街坊中。
公共建筑方面,在中心区须增建全区性的服务大楼、旅馆、区图书馆、区陈列馆、商场等建筑。在居住小区内设立适当的各种商店、菜市场、邮电所、集体食堂等建筑,为市民日常生活需要服务。
绿地及运动场公园:解放前沙磁区无公园,解放后已建有沙坪坝公园,现有面积6公顷多,拟扩展到24公顷。杨公桥烈士墓可作为纪念性的公园。将来嘉陵江水位提高后在文化村一带将形成良好的湖面,面积约80公顷,可利用作湖滨公园,用地约48公顷。湖中小岛可建亭台眺望嘉陵江,作为划船游览的大型游息公园。若水位涨落大和时间长,可在湖口筑矮堤以蓄水。
区内不准备新建大型运动场,拟尽量利用现有各学校的运动场,并开放市一中运动场作为区中心运动场,或在公园中适当设置一些小型运动场,以节约投资和用地。现有游泳池、溜冰场可在原有基础上扩充,增加内容。另外,在计划的湖公园即在磁器口被水淹后的位置,建立天然浴场,以供夏季水上运动。
管线工程上水道:沙磁区旧有上水道水源系利用嘉陵江河水,取水点在中渡口,水厂设在汉渝路每日供水能力为15千吨。供水区域包括磁器口、小龙坎、新桥,新桥系统系区内的加压供水系统,加压站设在覃家岗,这两区的调节水池分别设在观音庙和石壁山,管网多属枝状系统,加压系统全系枝状,供水对象为城市生活用水和部分生产用水。
规划取水源选在井口,水厂设高家花园和重庆七中内,供水范围除区内外再加上九龙坡至华岩以北的整个两江半岛西部地区。
下水道:小龙坎至磁器口道路为分水线,道路以东,大部分污、雨水集中在六一〇厂出口,几条干线已经建成,为合流沟道。道路以西的污、雨水集中在磁器口出口,西至歌乐山,南起上桥等地,只建了1条污水管道和少数合流制支线。全区共已建沟道约23公里,污水全部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嘉陵江。
郊区副食品生产用地区内规划了蔬菜等副食品生产用地约200公顷(占区内土地面积约9%)。由于土地有限,在规划上除工业、交通及城市用地占去约70%外,河沟面积约占9.3%,防护绿地及农地(内有部分可供副食品生产用)约占9.5%,特殊用地约占1.3%。不可能布置更多的蔬菜生产用地。蔬菜基地主要布置在:
1.栀子塆到凤鸣山一带;
2.石桥铺西北地带,魏家槽房到孙家岩华岩寺后面抵区界;
3.歌乐山到金刚碑地带;
4.大石路以北,从虎头岩、六店子至小龙坎一带;5.井口到同兴多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