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规格最高的谥号“忠武”,都有哪些名人得到过?后来为何走向贬值?

晓张说 2024-09-12 20:14:36

谥号,原本是没有严格的排名的,它的规格,取决于使用过它的人。

就好比衣冠禽兽这个名字,原本是个褒义词,泛指文武百官,但明朝的文武百官们,实在是太不争气,硬是身体力行,把一个褒义词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所以,一个谥号,在使用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某个文武兼备、匡扶社稷的人物而成为顶级谥号,又因为某个道德低下的小人使用,导致地位一落千丈。

但今天要说的这个“忠武”,是个例外。

严格来说,它从诞生起,就一直是顶级谥号之一,并且在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中,长盛不衰。唯一被用烂掉的一次,是在大明末年。

忠武,诞生于汉朝时期,首任使用者,是一个外国人——莎车王延。

这哥们虽然远在西域,但是一心向汉,是汉朝霸权的坚定维护者,不仅生前以身作则,死时更是要求儿子:“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

所以,他死后,汉帝国尽管已经到了王莽专政,国力衰落的地步,朝廷还是为他拟定了字面意思非常高级的“忠武”谥号。

为什么说这个谥号级别高?

因为,在之前的惯例中,绝大部分的大臣,谥号都是单谥一个字。少数的几个复谥的人,我说给你听听:

萧何,谥号文终。

张良,谥号文成。

周勃,谥号武。

陈平,谥号献侯。

霍光,谥号宣成。

这几位都是实至名归的三公之位,不是太尉就是丞相。

即便是后来开创了弘农杨氏的杨敞,哪怕是官居丞相,最后也只得到一个单谥“敬”。

所以,即便是大汉朝日薄西山,气运将尽,对于这个远在西域,却一心维护汉朝权威的外国友人,大臣们还是非常慷慨的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逸周书·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克定祸乱曰武。

忠武,合在一起,就是就能不顾危险侍奉主上,又能不避艰险平定祸乱。

而且,如果说“文”字开头的谥号,主要是针对文官阶层的,那么忠武这个谥号,就是文武兼备。

所以大家看我上边举的例子,类似于萧何张良这样,以后勤和谋略擅长的, 只能是以文为谥号,单单以上阵打仗擅长的,谥号则多用武字。

唯有忠武,是可以概括文武双全的。

然而,真正凭借一己之力,把这个谥号变成古代谥号天花板的,还得是我们的诸葛武侯。

注意了,我们平常喜欢叫诸葛亮武侯,但武侯不是谥号,而是他的爵位,他真正的谥号,其实是“忠武”。

诸葛亮一生中,东联孙吴,南定南中,五伐中原,一度逼得曹魏“雍凉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忠武这一谥号能成为武将的最高荣誉,可以说与诸葛亮密不可分。

在此之后,也有若干人士使用这个谥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被授予“忠武”这个谥号的,多达十六人。

虽然也不乏一些口碑比较差的,比如司马师这种挖空魏国家底的篡臣,但绝大部分都是功勋权贵。

其中尤其以前秦的王猛,北齐的高长恭为显赫。

唐朝以后,使用这个谥号的名将就更多了。

第一位,尉迟恭,洛阳大战王世充,单骑枪刺单雄信,大战窦建德,护驾李世民领四骑探营,北败突厥,大战刘黑闼,一生三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死后唐高宗废朝三日,命朝中五品以上官员为其哭灵,极具哀荣。

第二位,郭子仪。说他再造大唐,不算过分。最难得的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除了这两位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几个名气不大,但是功勋卓著的武将:

浑瑊,郭子仪部下,平吐蕃,奉天救驾,平李怀光之乱。

死后,唐德宗为其废朝五日,大哭不已。

关键是,这哥们还是少数民族同胞(铁勒人)。

李晟,良家子出身,号称万人敌,平定泾原兵变,收复长安,和浑瑊一起救唐德宗脱险,死后唐德宗亲自为其送葬,并且命百官于路旁哭灵。

总体来说,这些人虽然不如诸葛亮等人出名,但至少都是轰轰烈烈干过一些大事的。

然后,问题来了。

为何从唐朝开始,文官和武将的谥号出现了分化?

原因很简单,隋唐开科举了,文官阶层开始起来了。

而且从唐朝到宋朝,经过五代乱世的折腾,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就是文官地位上升,武将地位下降,开始出现以文制武政治格局。

直白一点讲,像诸葛亮这样,既掌控朝政,又掌控兵权的,在两宋时代根本不会存在。

出现一个,那就是帝国最严重的威胁,比外患还要严重。

所以,武将玩武将的,文官玩文官的。

所以,从北宋开始,忠武的地位开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忠献”,比如北宋开国丞相赵普,为相十多年的三朝老臣韩琦,谥号都是“忠献”。

既要忠心,还得一心只懂奉献,这是大宋对臣子们的要求。

文贞,作为文官谥号,从唐朝魏征开始,规格逐渐上升,北宋因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改为“文正”。

经过范仲淹、司马光两人的加持,到南宋时期,开始成为文官所追求的最高谥号。

而忠献这个谥号,经过赵普、韩琦、张浚三人之后,连续被授予秦桧和史弥远这两位权奸身上,瞬间就不那么香甜。

北宋只有两人拿到过“忠武”谥号,分别是名将李继隆、郭守文。

这俩人,前者是靠打契丹和西夏成名,后者是靠结束五代十国成名。

巧的是,南宋也只有俩人,而且这两个人大家都非常熟悉,当之无愧:

韩世忠、岳飞。

不得不说,这四个人,保住了“忠武”的地位,也让这个逐渐落于下风的谥号,成为武将的毕生追求。

顺便补充一下,这四个人,不论是谁,在权力等级上,都没法跟赵普、韩琦、秦桧、史弥远等人抗衡,这就是我说的,为何在两宋,忠献要比忠武地位高的原因。

不过,现在忠献不是被某人玩坏了么。

所以,以忠献的没落为开端,文官以文正为尊,武官以忠武为尊。

元朝享受过忠武待遇的,有十个人。

除了元朝初年的伯颜和张弘范,以及被忽必烈追谥的木华黎,其他我都不认识,在此一笔略过。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张弘范,此人为元朝灭南宋先锋大将,其在最后的崖山之战彻底终结宋祚,完成元朝的统一。

后人多以其汉人身份耻之,实际上没必要。

因为他是北方土著,从他爹往上,一百多年都是金国人。

到明朝,忠武的价值依旧坚挺!

随朱元璋开创大明的常遇春,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的张玉,随明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乱的薛禄,以及,在土木堡之变中,击败也先的大同总兵郭登(开国元勋郭英之后),基本还是撑起了“忠武”的档次。

然而,到明末,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直线拉低了“忠武”这个谥号的档次。

请注意,这位不是毛文龙、袁崇焕等辽东名将,也不是力挽狂澜的,匡扶南明,在广西挑翻二王孔有德、爱新觉罗·尼堪的李定国。

此人的身份极其尴尬复杂,在历史上,他比投降清军的范文程、洪承畴等人还要具有争议性。

他出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后投靠明军,在明清换代之际,先是投降清军,随同多铎参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造成十余万汉人死亡。南下途中,弑杀南明隆武和邵武两位皇帝。后来在进攻广东途中,又因清廷给予的待遇不好(也许是良心发现),此人再次投降南明小朝廷。

有请李成栋,明朝最后一位“忠武”谥号获得者。

1647年九月,李成栋率十万明军北伐,揭开他归附南明以后,对清军的第一战。

然后,在江西被清军击溃,堕马落水而死。李成栋也因此保持了归附以后,对清军将校零击杀的最高记录。

南明永历帝亲口谥“忠武”二字,赠太傅,追封“宁夏王”。

如果这世上真的有泉下有知一说,不知被他杀死的两位南明皇帝作何感想,被屠杀的十几万百姓又作何感想?

诸葛亮:?

尉迟恭:?

韩世忠:?岳飞:?常遇春:小贼,敢坏我大明!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谥号这个东西,只是统治阶层的利益取向,而绝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评价。

“忠武”,之所以规格高,是诸葛亮、岳飞等人的名垂青史所赋予的,而不是说,谁被授予了这个谥号,谁就一定实至名归。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历史上,谥号的使用会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但凡是对“谥号”滥加使用的时代,必然是一个昏聩的时代,一个行将就木的时代,一个垂死挣扎的时代。

宋朝南渡,有幸挣扎成功,苟活一百多年,而如此昏庸的南明小朝廷,则再无翻身之地。

比较有意思的是,有清一朝,忠武这个谥号,只被授予了八个人,除了第一个杨遇春是清朝中期的名将出身,中间的六个,全部是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获得。

耐人寻味的是,其中五个也是死于太平天国起义。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反割台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清牺牲将领无一人上榜。

而最后那位获得“忠武”谥号的人,则是在清朝灭亡十二年以后,由深居故宫的溥仪所授予。

名叫张勋,是那个搞复辟的。

0 阅读:49
评论列表
  • 2024-09-13 06:57

    文正、武忠是谥号最高级吧?

  • 2024-09-15 23:16

    谥号里武是会打仗,勇是会打架

晓张说

简介:资深历史人,定期分享历史知识,复盘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