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有一名上小学二年级的8岁男孩,名叫李士博,他的父亲在3年前因车祸不幸撒手人寰,而相依为命的母亲又犯有智力缺陷,只有2岁孩子的智商。
李士博的“疯娘”整天只知道咧着嘴,疯疯癫癫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四处逡巡着,而年幼的李士博除了自己上下学外,还要兼顾照看着“疯娘”的生活起居。
李士博所在的学校每天会为学生们提供一份营养均衡的免费午餐。一天,正当学生们用餐的时候,乖巧懂事的李士博将打来的热乎饭菜偷偷地端给了守在校门外蓬头垢面的母亲,他隔着学校的栏杆无限温柔地看着母亲小心翼翼地将饭菜全部吃完,在细声细语地嘱咐了母亲之后,这才大踏步地离去。
等到李士博“悄无声息”地回到了食堂之后,在同学们吃完纷纷起身离开之后,因为腹中饥肠辘辘,他这才万分羞涩地捡拾同学们吃剩下的骨头和饭菜进行充饥。
因迟迟不见李士博的身影,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就诧异地询问其他同学,李士博去哪里了?有“好事”的同学马上举手回答,他看到李士博在餐桌上捡吃剩下的骨头。
当李士博看到敬爱的王老师用一种近乎“怪异”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他的时候,他以为王老师因此会责骂他,所以在“虚荣心”的作祟下,他快速地跑开了。
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王老师立即追上前去,他意外地发现了站在学校栏杆之外李士博的“疯娘”,王老师当即泪崩,旋即,将他异常懂事的李士博紧紧地揽在了怀中……
虽然李士博只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的学业尚未完成,但是他的思想品德却早已经 “毕业”。
李士博用淳朴厚重的孝道,为我们淋漓尽致地上了一堂感天动地的“人生课”。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源远流长的优秀美德。
李士博的家庭或许悲惨凄凉,但他们却极其幸运地拥有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 爱。
当李士博的家突遭变故之时,这个弱小的孩子却以一肩之力默默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部分责任,他的母亲虽然患有智力障碍,但她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默默地守护着自己年幼的儿子健康地成长。
古有孔融让梨,传颂着谦让之美;今有南阳小学生李士博儿食剩骨,正餐奉母,演绎着感人肺腑的至孝之情。
元代有一位叫郭居业的“奇人”,收录了24位古人孝道的事,并将其编写成书,书名叫《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的感人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地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李士博刻在骨子里的孝道,无疑为这一古老的文化传承注入了满满的活力。儿食剩骨,正餐奉母 -- 至此华夏民族又出现了刻在骨子里的第二十五孝。
“我比贤弟高三尺,贤弟高我一昆仑。”身高的差距并非衡量一个人“本质高度”的标准,而真正的“高度”在于内心的品质。
年幼的李士博用至高的善良和孝道,筑起了一座人类精神的高峰,让人们不禁叹为观止,还需高高地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