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政治强人斯大林死后成为了前苏联的掌舵人。在他执政期间的外交活动上,有一个与前任斯大林截然相反的政策,那就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在赫鲁晓夫看来,虽然当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但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如果有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联一定会超越美国。
基于这个理由,1957年11月6日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公开提出,在各种最重要的工业产品产量上,苏联十五年内能够赶上并超过美国。他的这番表态影响了伟人,也就随后提出了中国要在十五年赶上英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是要在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上赶上,而钢铁作为重要的战争和和平建设资源,是为赶超的重点。
在这之前的1955年3月,伟人在全国党代会上提出了要在几十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即美国的目标。第二年的1月,在中共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伟人更是提出了“中国第一”的战略设想,几十年后要在文化、科技、工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达的国家,特别指出要在钢铁产量上五十年后赶上或超过美国。当时提出的五十年的时间赶上美国和58年左右提出的十五年超过英国,这两个设想被合称为超英赶美。
1957年美国的钢产量为10225万吨,生铁产量为7341万吨;英国分别为2205万吨和1451万吨,苏联分别为5118万吨和3704万吨。而中国则为535万吨和594万吨,差距相当明显,但伟人提出超英赶美的设想也并非不切实际,是基于长期战略的考虑,更有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果带来的信心。
事实上这个战略设想是合理的,十五年后的1973年,英国钢产量为2665万吨,中国则为2522万吨,基本持平,更在仅仅五年后的1978年中国钢产量就超出了英国1000万吨。而到了三十七年后的1995年,美国的钢产量为9496万吨,中国为9536万吨,提前十二年超过了美国。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某段时期内数次修订了这个计划,如58年6月提出了三年超英十年超美,更是在同年九月提出七年超美,这也就是我们后来在经济上遭遇严重挫折的原因。关于这次超英赶美的提速,有其盲目性,但不能把它简单的归咎于头脑发热等等原因,其外部或国际背景也是一重要原因。
伟人是在听到赫鲁晓夫十五年超美的表态后,才跟进要在十五年内赶超英国,更是在随后提前了五十年赶美的计划,这绝非是伟人一时兴起之举,这其中国际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成分在内,是基于国际环境可能的变化而调整了发展战略。
如开头所言,赫鲁晓夫推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政策,在其刚上台时根基未稳,采取了拉拢中国以制衡国内反对派的策略,因此我们看到了苏联对华的大规模援助也就是发生在赫鲁晓夫时期。但当他坐稳位置后,逐步推行其内外政策时,就和我们产生了分歧而至于巨大的矛盾冲突。简而言之,与美国缓和关系,在二战后革命运动高涨的年代无疑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并且美苏的缓和,必定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向自身所处阵营的内部,这将对我们的发展战略产生影响。
首先作为革命家的伟人,毕生以解放被压迫、被奴役的民众为己念,自然不认同赫鲁晓夫的修正路线。再者,美苏缓和,一定会对各自阵营加大关注力度。在二战结束时,为了扩展势力,美苏曾经联手瓦解英法的殖民地体系,对于潜力巨大的中国,任何强权都不可能漠视。从这两方面来说,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现实政治上,我们都将会和苏联产生冲突。
有这么一句话,若无外患必有内忧,换而言之,外部矛盾减小,那么内部的矛盾就会被放大。对于苏联而言,与美国缓和,那么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就在赫鲁晓夫逐渐与美国缓和关系的同时,他对于我们的政策也开始了变化。他同伟人大谈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分工,希望中国能够主要发展轻工业和农业,伟人回以分工不错关键是你们一个车床就要换我们一火车皮的粮食,断然拒绝了这个无理的要求。
对于中国发展核武器,虽然初期答应援助,但希望中国只研制小型核武器,由苏联来提供核保护伞。不出意料的,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核威慑战略,没有同意苏联的建议。基本上在1956年赫鲁晓夫的那个《秘密报告》出台后,中苏关系就开始出现不和谐。对于这种情况,伟人洞若观火,虽然没有同苏联矛盾公开化,但肯定已经开始为两国关系可能恶化而有所考虑。因此,伟人对赫鲁晓夫十五年赶超美国的跟进,乃至于之后全面的“超英赶美”运动,都有和苏联关系恶化后对于国际形势可能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就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之后,对于我们的炮轰金门,苏联竟然指责我们是麻烦制造者,而之后的中印边境冲突,苏联更是站在了印度一边。在这之前的1958年,因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问题,两国就闹的不可开交。当年的斯大林曾经想让我们划一块地给他们建厂,伟人回复你们给我们贷款购买设备,待出产品后再还你们的贷款。赫鲁晓夫提出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时,手下有人就以此事为例,不要以这种损坏中国主权的事触怒伟人,而最终这件事也就成为了两国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我们不愿意配合苏联的战略,因为它干扰破坏我们的发展战略,触及到了我们的底线,那就是实现工业化。但这个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是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打压和封锁。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撕毁了双方的合作协议,撤回了所有的专家,这对于冒进之后恶化的经济形势更是雪上加霜,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就成为了我们那个时代的标志。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超英赶美,事实上我们是完成了当初制定的长远战略规划,而中间的提速只是一个小插曲。这个插曲可以说是我们前行道路上发生的一次波折,很大的程度上加剧了我们艰苦创业的困难度。但任何事物都不能是一帆风顺的,伟大的事业更是如此,我们总是在无尽的艰难困苦中奋勇前行,百折不挠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对于赫鲁晓夫,可以说他是中苏反目的制造者。但不是说如果没有他,中苏就不会反目,我们就可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坏境进行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也就不会那么艰苦,中苏反目其实还在于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表现,换了谁做苏联领导人都一样。如果在美苏对抗加剧的时期,苏联或许会放松对于我们的压制,但其内心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的,而美国也同样如此。
美苏都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崛起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俗话说,靠山山倒,只有我们的人民才是依靠。伟人说过,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是不能够仰人鼻息的。几十年来我们在夹缝里艰难前行,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才有了今日之盛世。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由得悲欣交集,向那些在艰苦创业时期的奉献者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