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陈巧玲、刘虹认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增添了社会成员分层和流动的动力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经济改革理论不可或缺的思想内容。通过邓小平多次讲话、谈话中显示出的一个主旨思想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要让全体人民都富起来,所以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讲,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揭示,是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深入探索。在谈到共同富裕理论时,有些人担心实现共同富裕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而要避免社会主义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取代,我们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的政策不能出现两极分化,一定要让全国人民都富起来。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本质论,他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对平均主义,认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才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带动作用、促进作用,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是采用波浪式的发展策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不但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宏观调控作用,而且为社会成员的分层和流动增添了动力。第一,在“先富”政策的激励下,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
“先富”政策产生了追求富裕的动力,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多元构成转变。第二,“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先富”阶层与“后富”阶层之间良r}互动。邓小平明确地表示:“先富”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府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改善社会阶层关系的政策,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良性互动。
众所周知,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是,理论并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借助于具体的政策,理论才能进入实践领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和党的政
策的贯彻落实下,我国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使整个社会从简单、一元、刚性、封闭向复杂、多元、弹性、开放的状态递进,从而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邓小平的诸多经济改革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