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先生: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那些恶人很难弃恶从善?

学成文武艺 2021-11-29 16:54:44

在古代就有人性善恶的争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王阳明认为人性无善无恶。

孟子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来论证人皆有之恻隐之心;荀子用“人的各种欲望”来论证人性本恶;王阳明用“心无为”老论证无善无恶。

首先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只能在沉睡状态下能成立,但凡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就会心有说动,心有所动本身就属于人性!

荀子所说的人生来具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符合实际情况,但同样“恻隐之心”也是人生来就有的。

所以善恶都是人的本性,只不过有的人善多恶少,有的人恶多善少,如果人“致良知”逐渐减少恶行也就成了至善;如果人“无良知”一味地满足欲望也就成了至善。

孟子、荀子以及王阳明说的都对,之所以结果大相径庭是因为对何为人性的理解不同。

不过古代文人都尊孟子为亚圣,对孟子的人性本善不置可否,而是通过曲折迂回的方式做出另一番解释。

伊川先生程颐提出一个问题又自问自答:

“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

伊川先生认为:“人的本性的确是善的,但本性不是指的一个人现在的性格,而是指的最初。那些恶人同样本性善良,是因为欲望自己放弃了善良而变恶,天长日久之后顽固不化而不能改变,那些自暴自弃告别善良的人即是孔子、孟子也不能说动他们!”。

伊川先生的观点已经很接近后来的王阳明了,但是他并没有对孟子的人性本恶观点做出任何评价。

恶人难以改变,那究竟该怎么办呢?且看伊川先生如何作答:

“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

伊川先生认为“用说教的方式改变不了那些自绝善道的恶人,但惧怕处罚和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因此可以用处罚来杜绝恶行,也只能如此!”。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