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售界,有句话叫做“客户就是上帝”——可是,并不是所有上帝都值得跪舔。
尤其是在低端客户身上,别太用力,不然不仅做不成单,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销售要学会“放弃”,别再对低端客户过度服务了。
1. 低端客户看上去多,其实对成交没啥帮助
销售圈里有个经典案例,叫“养不起的客户”。
有个销售小王,每天接待一大堆客户,忙得团团转,可月底一算业绩,压根没几个实打实的订单。
低端客户嘛,往往对产品要求高、花钱还要省。
而且一大批人都是来“淘便宜货”的,嘴上说着“很感兴趣”,实际上只是在比价、货比三家,哪儿便宜去哪儿。
销售越是“亲切服务”,越是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反而容易陷入一种“消耗战”。
更糟糕的是,低端客户通常不会对品牌忠诚,所以你今天花了大力气帮他们选产品、解释参数、附赠售后支持,明天他们还是可能跑去找别的商家。
别太用力,省点精力给那些有潜力的客户,才能提高成交率。
2. 过度服务容易让客户“蹬鼻子上脸”
销售人员常常被教导要“服务到位”,但其实,过度的服务很容易让人觉得“廉价”。
尤其是低端客户,本身就倾向于讨价还价,再加上你一副“求着对方买”的样子,更会激起他们的压价欲望。
这就好比去菜市场买菜,菜贩子拼命推销,客户可能还会故意挑毛病、压价。
一些低端客户甚至会让你改方案、附赠各种服务和售后,还觉得这很理所当然。
而这些人一旦养成了“贪小便宜”的习惯,之后就更难拉回“正常消费水平”。
对于低端客户,保持适度的服务,既要表现出专业,也别让对方觉得你“无底线讨好”。
适当的距离感反而会让客户更信服你的专业性。
3. 锁住核心客户,才是业绩增长的“硬道理”
销售工作讲究投入产出比。
我们之所以要放弃对低端客户的过度服务,是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更应该留给那些潜力高、忠诚度高的客户。
这些客户有明确的需求,预算也足够,成交的概率更大。
而且一旦他们满意,很容易建立长期关系。
而低端客户,不仅成交率低,复购率也不高。
对于销售来说,抓住10个愿意付费的优质客户,比花时间拉拢100个低端客户更有价值。
所以,与其把精力浪费在那些对产品“斤斤计较”的客户身上,不如去巩固那些对品牌有信任度、对产品价值认可的客户。
4. 重视自己的价值,别被低端客户“拉低档次”
有些低端客户会无休止地“挑刺”,以至于让销售人员产生一种“自我怀疑”。
比如小李是做高端电子产品的销售,有些低端客户总是问一些“不值一提”的问题,要求售后服务的细节也多,甚至动不动投诉。
这样一来,小李忙得焦头烂额,觉得自己产品问题太多,甚至质疑起自己的工作能力。
其实,不符合产品档次的客户压根不该接,他们的购买力和期望值根本不对等。
销售在服务过程中,要重视自己所售产品的价值,不必为了讨好而降低档次,甚至牺牲自己的工作自尊。
尤其是面对那些喜欢“薅羊毛”的低端客户,适当的推辞反而能保住品牌的调性,让你的客户群体更高端、纯粹。
5. 建立“客户分级意识”,合理分配服务资源
不少销售可能都会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客户该多服务,什么样的客户该适度忽略?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客户分级意识”。
可以根据购买力、消费习惯、复购率等指标,把客户分成不同的等级。
比如A类客户:高意向、高成交;B类客户:普通成交;C类客户:低端客户。
对A类客户,服务力度加倍,精力投入要大,这样既能提高满意度,又能促进后续成交。
对于B类客户,保持常规服务,适当增加回访、产品推介等,不卑不亢。
而对于C类客户,建议保持基本的服务即可,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和成本。
这样分类服务,不仅能够让销售工作更有效率,也能保证业绩增长的稳定性。
总结:销售不是“讨好”,而是精准服务
过度服务低端客户,时间和精力都打了水漂。
销售更需要“懂得取舍”,通过客户分级,合理分配自己的资源,把宝贵的精力留给那些真正有潜力的客户。
成交的核心在于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聪明的销售会通过筛选,留下愿意为产品付费、认可品牌价值的客户,而不是被低端客户“拖下水”。
从今天开始,别再过度服务低端客户了。
这不仅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毕竟,销售的本质,是让合适的客户得到合适的产品。
放弃不值得的“低端战场”,销售才能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