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隐:拒绝富少追求,嫁给丧妻带6孩的男子,丈夫散文世人皆知

胡不喜 2022-03-14 17:31:20

陈竹隐与朱自清

1932年8月4日,一场热闹喜庆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茅盾、叶圣陶、丰子恺、胡秋原等众多文坛名流到场恭贺。

这场婚宴中,宾主都十分尽兴,新郎朱自清一反常态,干脆丢掉了谦谦君子的儒雅,酒兴高涨,喝得大醉。

洞房内花烛高照,新娘陈竹隐温柔细心地照料着醉了的丈夫,半醉半醒中,他握住了她的手,今晚,她格外的美。

没有浪漫曲折的邂逅,没有轰轰烈烈的恋情,他们才高家贫,所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也不过是一家旅社客房里昏暗的灯火。

陈竹隐与朱自清

对于陈竹隐而言,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可她甘愿陪在他的身边,哪怕结婚后就要面临生活的重压,她依然义无反顾。

她知道,前面等待她的是暴风骤雨,也是一份相濡以沫的浪漫爱情……

陈竹隐少年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变故,16岁父母双亡,出身书香门第的她深知,女性要独立,就必须接受教育,有独立的工作能力。

这么多年,她一直靠自己努力打拼,维持着乱世中的艰难生活,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来到北平,考入了北平艺术学院。

陈竹隐极具艺术天赋,她师从齐白石、寿石工等名家,工笔画尤其出色。

齐白石

她痴迷昆曲,戏曲名家溥侗是她的昆曲老师,这位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弟,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琴棋书画无所不精。

陈竹隐长相清秀,性格爽朗,又有天赋,溥侗十分喜爱这位女徒弟,眼看她到了婚配的年纪,而婚姻大事却迟迟没有着落,溥侗也有些着急。

于是,他利用自己在文艺界的宽广人脉,多方打听,希望帮陈竹隐物色一位如意郎君,给她一个安定的归宿。

在同清华大学教授叶公超的一次闲聊中,溥侗得知了朱自清的朋友们正在为其寻觅佳偶,于是便同叶公超合计,决意促成一桩好事。

叶公超

然而,在此之前,身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却对自己的婚事十分犹豫,距离他的原配夫人武钟谦离世已经一年多了……

他是个重情重义的男人,这一年多以来,陪伴他的就只有“滴滴答答”的钟表声和夜晚稀疏的星星,家里失去了女主人,那些温暖的时光仿佛也被妻子带走了。

萦绕在他心头的,还有扬州老家的父母与6个孩子,父母年纪大了,自己非但不能在膝前尽孝,反而丢下6个幼小的孩子拖累他们。

每每想到这里,朱自清惭愧极了。

他曾写下“此生应寂寞,随分弄丹铅”的诗句,决定永不再娶,然而绵长的情义,却终是抵不过现实的压力。

武钟谦

年迈的父母,6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繁重琐碎的家务事,常常让他苦不堪言。

尽管身边的朋友们总是竭力帮衬,但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在几位好友的“撺掇”下,朱自清终于愿意敞开心扉,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1930年春,溥侗设宴,在座宾客有他的两位女徒弟陈竹隐和廖书筠,还有清华大学教授叶公超与朱自清。

席间,朱陈二人并无过多的交谈,不过眉眼清秀、身姿婀娜的陈竹隐却给朱自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端庄的仪态、优雅的谈吐、一颦一笑,都显示出一位知识女性所特有的气质。

溥侗

宴席散后,一同作陪的廖书筠对陈竹隐说:“他倒的确有些知识分子的翩翩风度,不过那双‘双梁鞋’土气得很,换做是我,我才不要他。”

聪慧伶俐的陈竹隐自是早就注意到了朱自清那双老式、过时的鞋子,然而,27岁的她却没有因此而否定他。

她曾在与朋友的书信中这样写道:“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华丽的服饰,更不追求金钱及生活的享受,我要找一个朴实、正派、可靠的人。”

诚然,16岁便独自一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陈竹隐自是清楚,一个女子要想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有多不容易。

朱自清

为此,她曾坚决拒绝了一个与自己毫无共同语言的富家公子哥的追求。

朱自清的名字,陈竹隐早有耳闻,她读过他的散文,那柔美细腻的文采、恬静淡雅的画面,都令她感动不已。

都说文如其人,如今,她见到他本人,亦是同他的散文一样,谦和,宁静,她不由得在心中暗暗为他打了高分。

此后的事情水到渠成,很快,两个人就开始了鸿雁传书。

那时候,朱自清常常到陈竹隐的住处去看她,最常做的约会项目便是散步,天气冷,他很局促,她常抱怨与他散步太苦。

可是下一星期,她依然同他一起散步,她会同他开玩笑说:“这次比上次要甜一些。”

朱自清

陈竹隐的柔情蜜意让朱自清第一次感受到了恋爱的感觉,像刚刚品尝到爱情的少年一样,沉醉在甜蜜、希望、不安交织的情感之中。

是的,他与原配夫人是典型的旧式包办婚姻,尽管已过而立之年,却从未真正体会过这般如沐春风之感。

看到朱自清与陈竹隐发展得如此顺利,朋友们都替他们高兴,认为这对珠联璧合的男女很快便会永结秦晋之好。

然而,随着两人关系越来越亲密,此时陈竹隐的心中,却有一片乌云悄悄漫了上来,给她的幸福笼罩上了一层阴影。

朱自清(右四)、陈竹隐(右一)

自己凭借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艺术道路上前途似锦,如今又正值青春年华,可是如果嫁给朱自清,就会一下子成为6个孩子的母亲,就要挑起一大家人的生活重担。

作为一个风姿卓越、正当年华的才女,丢掉画笔,告别昆曲,整天围绕在锅台与一群孩子身边,这样的生活,任谁都要思虑万分。

那一段时间,苦恼的陈竹隐刻意疏远了朱自清,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而这也给朱自清带来了焦虑。

“这个人的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的独处时间!我不能念书,不能写信,甚至看报也迷迷糊糊的!”在写给陈竹隐的情书中,朱自清这样写道。

陈竹隐(前排左一)、朱自清(后排左一)

其实,对于陈竹隐来说,又何尝不是剪不断理还乱,如果真的离他而去,她的心是痛苦难舍的,自从与他相识,她早已被他坚强的性格与高尚的人格所征服。

他教学严谨认真,有一次给一个学生批改作文,改动了一个字,过了好几天,他又找到那名学生,对他说:“我想了几天,还是原来的那个字好。”

他性格温和诚恳,每次遇到学校里的工友或学生帮他做一点事,他都会十分谦和地说:“劳驾!谢谢!”丝毫没有名人、教授的架子。

他是个至孝之人,那篇人尽皆知《背影》早就被选入了民国的国文教材,感动了无数国人;他亦是一个好父亲,6个孩子的成长,无不牵动着他的心。

朱自清

是的,那6个可怜的孩子,他们最大的不过11岁,却已经失去了母亲,父亲又不在身边。

想到这里,陈竹隐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酸楚,“我怎么能嫌弃这些无辜可怜的孩子呢?我若真心爱他,就应当为他分担责任与压力!”

这是她的宿命吗?不,她不相信宿命,但她不能对自己的心置若罔闻。

如此重压,足以令许多年轻的姑娘望而却步,而她却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他的身边,决心与他患难与共,一生相守。

在晚年回忆起朱自清时,陈竹隐这样说道:

“像他这样一个专心做学问又有才华的人,应该有个人帮他,与他在一起是会和睦幸福的……我觉得做些牺牲是值得的。”

朱自清、陈竹隐夫妇与家人

对于陈竹隐的决定,朱自清欣喜若狂,订婚后,两个人的感情更加深切,更加坚定了。

1931年,朱自清得到了出国访学一年的机会,他就要离开北平,前往英国。

陈竹隐和朋友们去送他,临行前,他俩合了一张影,分开的是两个人,分不开的是两颗心。

在国外,朱自清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先给未婚妻写信,汇报自己的行程与见闻,而陈竹隐也将国内的一些事情告诉他。

有些时候,她的回信有些慢,或者态度有些不同寻常,他便会在信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这段感情中,他的焦虑始终如影随形。

朱自清

这也难怪,他中年丧妻,还留下一大堆孩子,虽说是清华大学的系主任,又是著名作家,但生活依然捉襟见肘。

相形之下,她年轻漂亮,多才多艺,性格开朗活泼,她的身边从来就不乏追求者,在他们的爱情里,他总是害怕失去的那一个。

一年的访学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当朱自清乘坐的轮船缓缓靠岸时,陈竹隐早已等候多时,久别重逢,执手一笑,幸福感填满了彼此的心房。

结婚后,他带她回到了老家,这是陈竹隐第一次见到朱自清的孩子们,不由得生出一种母爱。

孩子也都乖巧懂事,丝毫没有对继母的陌生与排斥,彼此相处得十分融洽,这也让朱自清松了一口气。

朱自清、陈竹隐夫妇与女儿

在扬州度过了一段轻松闲适的时光后,夫妻二人返回了北平,开始了他们真正的婚姻生活。

诚然,任何一段婚姻都不会是完美的。

朱自清是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没有一分一秒放松的时间,发妻武钟谦在世时,亦是将琐碎的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相较于武钟谦的传统,陈竹隐则有着新女性的独立意识,她常常去看画展、听戏、看望朋友,有时一走几天都不回来,有时候将朋友请到家中谈天说地,吵的朱自清没有心情读书。

朱自清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皆是三十左右的人,各人性情改变不易;暂时隐忍,若能彼此迁就,自然好极,万一不能,结果也许是悲剧的。”

朱自清

所幸,陈竹隐看出了丈夫的苦恼与不安,是的,她早早就在社会上历练,尽管向往着多彩的生活,但终不是一个高傲之人。

她知道,他是爱她的,她愿意为他做出牺牲和改变。

有一次陈竹隐无意说起下周四要去朋友家玩,并住上一晚,朱自清听后备感失落,她发现了丈夫的不快,马上改口说,如果早上去得早一点,晚上就能赶回来的。

朱自清不是没心没肺之人,妻子的改变,他看在眼里,感激在心。

婚后第二年,他们将长子和长女从老家接到北平,安排他们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叶圣陶与朱自清(右)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生活在乱世,注定身不由己,卢沟桥的枪炮声,打乱了北平的安宁。

是随西南联大南下,还是留下照顾家庭,朱自清陷入了两难,如果他随学校南下,那么全家的生存重担无疑都会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

“你的命运早已和清华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决不能在学校境况危险的时候苟且偷生,我知道你放心不下我和孩子,但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照顾好这个家,总有一天,我们一家还会团聚。”

仿佛在一夜之间,陈竹隐收起了往日的偶尔骄纵的小脾气,国家危难之际,她是如此的深明大义。

朱自清与陈竹隐

的确,往后几年,她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东躲西藏,北平、成都、昆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少有的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奔波劳碌,让她与几个孩子相继病倒住院,二女儿甚至得了暴病,一夜间便离开了人世。

朱自清也越来越消瘦,勤于工作的他,胃病已经越来越严重,每每学校放假回到家中时,她看到他病恹恹的倦容,总是心疼不已。

她尽可能为丈夫多买一些新鲜蔬菜,给他好好调养,而她自己却一如既往地省吃俭用。

自从嫁给朱自清后,她已经记不得自己多久没有摸过画笔了,那时常红肿疼痛的嗓子,再也唱不出悠扬的曲调。

朱自清

即便如此,陈竹隐从来没有过抱怨,她甚至向朱自清提出了“约法三章”:

第一,家务事全部由她负责,他不必插手,只需专心写作、备课即可;

第二,要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生活能力;

第三,各项开支能省则省,维持基本生存就够了。

为了缓解经济上的压力,陈竹隐还托人在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找了一份工作,这样一来,她除了操持全部的家务事,还要外出打工,担子更重了,但她一直咬牙坚持着。

一家人回到北平后,朱自清的胃病变得越来越严重,也许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越发拼命工作,不肯浪费一分一秒。

朱自清(二排右二)

但是,没有时间了,那个写下“匆匆”的旅人,终于停下了他的脚步。

陈竹隐用笔墨混合着泪水,为丈夫写下祭文:“方期白首,共证前缘,如何撒手,永别人天……”

文字背后的悲伤,永远比文字本身更加深沉。

朱自清去世后,刚强的陈竹隐秉承丈夫的遗志,宁可全家人忍饥挨饿,也绝不去领帝国主义的“救济粮”。

她将武钟谦的孩子们视如己出,她支持长女采芷读大学,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朱自清都曾有过让孩子弃学的念头,但是陈竹隐坚决不同意,省吃俭用让采芷顺利毕业。

朱自清与陈竹隐之墓

诚然,陈竹隐在历史的长河中,算不上赫赫有名,相较于她的丈夫,她更是常被人们所忽略。

但是,谁又能说,这样一个女子,不令人动容呢?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乔森,《朱自清爱情书信手迹》

(2)姜波,《百年情书:教我如何不想她》

1 阅读:112

胡不喜

简介:尘封在旧光阴里的故事,揭开风月背后的一段深情与错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