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900余名戍卒被征往渔阳戍边,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宿州)时,连日大雨将他们阻于当地。按照秦法,不能如期到达将是死罪,无奈之下,作为屯长的陈胜、吴广杀死押运军官,并假托楚人项燕的名义发动兵变,史称“大泽乡起义”。
由于大秦早已民心尽失,这群由900多个手执竹竿、木棍的戍卒组成的乌合之众居然所向披靡,“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在攻下陈县后,当地豪强大族纷纷劝说陈胜称王。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原将军立为楚王也。”
陈胜一听正中下怀,但表面上却表示拒绝,并假惺惺地向名士张耳、陈馀请教,让他们帮忙拿个主意。
张、陈二人一听连说不可。他们向陈胜建议说,秦人无道,将军是以张大楚国、救百姓于水火的名义起兵才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如果你现在自行称王,天下人就会认为你起兵的目的不是为了反秦,而是为了博取个人富贵。因此,当务之急不是称王,而是一边向西攻秦,一边寻立六国之后,为自己增加朋友,为秦国多树敌人。只有这样,灭秦之后,六国后人就会感激你的恩德而拥立你为王。反之,如果你现在就急着称王的话,不仅人心尽散,大好形势也会付之东流。
陈胜一听不高兴了,假意搪塞了几句,转头就称王了,并定国号“张楚”。
所谓“张楚”,按照《史记·陈涉世家》【索隐】:李奇云“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但明眼人一眼就会看出,虽名为“张楚”,却实为自立,陈胜此举无异掩耳盗铃,自歁歁人。
陈涉问此两人(张耳、陈馀),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02陈胜称王的“多米诺效应”张耳、陈馀不愧为名士,他们对陈胜称王的一番后果分析不久就全部应验:赵、燕、齐、魏故地上纷纷有人称王自立,与首义者陈胜呈分庭抗礼之势——这与陈胜希望的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先是武臣称赵王。
赵地是陈胜之外第一个割据称王的,并给后来者做了坏榜样。严格说来,始作俑者并非武臣,而是曾劝陈胜不要称王的张耳、陈馀。
由于不被重用,而且看到陈胜目光短浅,两人就开始自寻退路。他们先是建议武臣脱离陈胜进入河北,后来又蹿唆其拒绝西进攻秦的指令在赵地自立为王。
陈馀乃复说陈王曰:“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原请奇兵北略赵地。”於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
(张耳)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後。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於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後。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再是韩广在燕地称王。
说来好笑,武臣在赵地称王后,派心腹韩广略燕(遣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结果韩广有样学样,在略定燕地后也就地称王。
燕故贵人豪杰谓韩广曰:“楚已立王,赵又已立王。燕虽小,亦万乘之国也,原将军立为燕王。”韩广曰:“广母在赵,不可。”燕人曰:“赵方西忧秦,南忧楚,其力不能禁我。且以楚之彊,不敢害赵王将相之家,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韩广以为然,乃自立为燕王。居数月,赵奉燕王母及家属归之燕。
除此之外,尚有田儋称齐王,魏咎称魏王。
周市北徇地至狄,狄人田儋杀狄令,自立为齐王,以齐反击周市。市军散,还至魏地,欲立魏後故甯陵君咎为魏王。时咎在陈王所,不得之魏。魏地已定,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不肯。使者五反,陈王乃立甯陵君咎为魏王,遣之国。周市卒为相。
对这一切,陈胜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这天下并非你陈胜的天下,这王你陈胜称得别人也称得——更何况,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是你陈胜第一个提出来的!
更让陈胜始料不及的是,遍地称王其实只是形势崩坏的一个开始。
就在诸人各行其是、谋求自立的时候,一场更大的“人祸”加速了张楚政权的离心离德和分崩离析——以假王(代理楚王)身份督军荥阳的吴广突然被部下田臧杀死。
03吴广被杀,凶手反受封赏“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可见,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历代史家也承认陈、吴并称。
但是,同为首义,太史公在为陈胜单独立传的同时,却没有为吴广多着些笔墨。在《陈涉世家》中,吴广除了通过装神弄鬼帮陈胜上位之外,其它事迹仅瘳瘳数语且语焉不详。比如在政权初立、西征荥阳时就只有一句话:代表陈胜监督诸将。
乃以吴叔(吴广,字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到再一次出现时已经是无故被杀,game over。而且,所有的一切没有记叙,而是只出现在主将田臧的描述中——
吴广作为监军督导众将攻打荥阳未果,而秦将章邯在大破周文的西征军后,正在向东推进营救荥阳。为防备腹背受敌,楚军主将田臧与其他人计划兵分两路,留少量人员继续攻城,遣主力迎击章邯的援军。
所有这些安排都很正常,但接下来却莫名其妙了:田臧认为,做这一切之前必须先杀吴广。
而且理由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吴广骄横且不懂用兵,如果不先杀掉他,恐怕会吃败仗。
将军田臧等相与谋曰:“周章军已破矣,秦兵旦暮至,我围荥阳城弗能下,秦军至,必大败。不如少遗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迎秦军。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于是便矫诏杀掉了吴广,将把首级献给了陈胜。
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於陈王。
过程简略,结果突兀,如果不是太史公的表述有问题,那么就是其中另有猫腻!
果然,随后的一纸任命揭示了吴广的真正死因:杀人者不仅无罪,而且有功,昭示着这一切均出自陈胜的授意,而田臧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
换言之,吴广之死根本就是一起张楚政权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
那么,陈胜为什么要杀自己的举义兄弟和亲密伙伴呢?
仔细考究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次同室操戈的原因除了权力斗争之外,还有陈胜的狭隘格局甚至是小肚鸡肠!
张耳、陈馀就发现陈胜喜欢听信谗言。
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於祸。
04吴广的死因关于吴广被杀的原因,太史公在文中已经有所暗示,总结一下,大抵有以下几点。
首先,爱护士兵,所以在军中很受拥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副职得人心,这在体制内是一大忌,而军队中尤甚。
其次,恃权而骄,引起陈胜的猜疑。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今假王(吴广)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陈胜任吴广为“假王”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不放心西征诸将,而让吴广代表自己行使监军职能。
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人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就会逐渐忘记初心和初衷。
吴广也不例外,他开始骄横了。
骄横不仅惹来手下反感,更有人将此汇报给了陈胜,陈胜由此起了杀心。
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告密的人很可能就是凶手田臧。
因为田臧虽然很不地道地杀死了吴广,但从结果上看却是忠于陈胜且作战勇敢,并最终战死敖仓。
田臧乃使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以精兵西迎秦军於敖仓。与战,田臧死,军破。
第三,吴广掌握的内幕太多。
大泽乡起义,陈胜所用的欺骗手段甚多,包括找托儿占卜、假冒项燕之名、藏书鱼腹以及装神弄鬼学狐狸叫等,而这一切的执行人又都是吴广。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但要说其中撒得最大的谎,还得是所谓“失期,法皆斩”,也就是因大雨耽误行程,到了也是死路一条。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发现了睡虎地秦墓,其中出土了1100多枚秦代竹简。在记载律法的竹简中恰巧有专门关于失期的处罚规定:
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
也就是说,国家征发徭役,如果无故不去,就罚交两副盔甲抵扣;如果失期三到五天,予以口头警告;六到十天,就罚交一副盾牌;而如果超过十天还没抵达,则要罚交一副盔甲。
很明显,陈胜、吴广他们如果因雨失期,所受处罚最多是上交一副盔甲,也就是罪不至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吴广把这些东西泄露出去,不仅陈胜的形象不再神圣,而且手下将士是否愿意继续跟着冒险都成谜。
吴广必死!
05苟富贵,必相忘人性的弱点也是导致起义最终失败重要原因。
陈胜是一个极其自我的人。
按照这种人的逻辑,他是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中心,所有人都得围着他转,任何违抗、忤逆和不同声音都会被视为背叛。而且,作为秦末乱世的首义之人,他还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其他义军也必须以他为首、听他指挥。
刚刚称王不久,在听说陵人秦嘉等人也起兵之后,陈胜居然大喇喇地派人去收编,结果人家不仅不鸟他,还把派去的使者给宰了。
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緤、符离人硃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於郯。陈王闻,乃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嘉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陈胜是一个多疑的人。
除了自己,他不相信任何人。为了对部下将领形成有效监督,举义不久,他就在军中设立中正、司过等纪检检察职位,并都由自己亲信之人担任。结果,这帮人借机胡作非为甚至公报私仇,引起众怒,导致陈胜众叛亲离并最终失败。
陈王以硃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陈胜是一个心胸狭小的人。
他不能容人,吴广不行,发小也不行。
当年,青年陈胜在与一帮贫下中农替人耕作的时候,曾经立下宏远的志向,并许诺说,将来富贵了,一定不会忘记这帮穷苦的阶级兄弟。虽然惹来了众人的一致哂笑,但陈胜却不改其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令那帮伙伴没有想到的是,陈胜居然真的富贵了,而且还当上了王。于是,他们就结伴来找陈胜,希望他能不忘旧约,共享富贵。
刚开始的时候,陈胜的虚荣心大为满足,好好地过了一把出人头地的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帮穷苦兄弟不仅旧态复萌,越来越随便,后来竟然还有人拿陈胜当年的窘事作谈资。这让“楚王”陈胜恼羞成怒,一刀就把说闲话的给剁了。看到这番景象,这帮穷兄弟又惊又怕,全都离他而去,陈胜的身边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亲近的人。
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06格局决定视野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奇特的规律:首义必败。
除了陈胜、吴广之外,汉末黄巾军、隋末李密、唐末黄巢、元末刘福通等等,莫不如是:自己徒然搅乱了天下,但都让后来者摘了桃子。
看上去很不公平。
但是,优胜劣汰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这世上根本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谓前人破局、后人建功,除了天时、地利等客观影响之外,发起人的能力、格局才是主导因素。
陈胜败亡不久,群雄蜂起,天下大乱,一番大浪滔沙之后,有两人脱颖而出:强大无匹的西楚霸王项羽和韧性十足的汉王刘邦。
前者横扫中原,睨睥天下;后者蜷居汉中,韬光养晦——看上去一副此强彼弱、胜负立判的样子。
但结局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四年相持,刘邦百败,却在最后一胜而天下定!
谜底还是由刘邦自己揭开的。
汉五年五月,天下大定,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刘邦提了一个问题:都知道楚强汉弱,但为什么偏偏却是我赢得了天下,你们别有顾虑,敞开了说。
高起、王陵说,项羽嫉贤妒能,赏罚不均,所以失了天下。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点头道,说对了一半。关键因素其实在于用人——不管是张良、萧何、韩信还是陈平、曹参,我不仅用人不疑,而且都能够人尽其才。反观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可信、可用之人却一直疑神疑鬼、大加排斥。彼消我长,这成为我最后胜出的主要原因。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其实,在这里,刘邦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没有说到(或者是太史公没有写到),就是与项羽披坚执锐、攻城拔寨不同,刘邦自始至终一直着眼于天下大势,高屋建瓴,从未计较过一城一地之得失。所以,项羽虽占得了先机,刘邦却笑到了最后——所谓刘、项之争,实际上是格局之争。
对于陈胜,刘邦叹而惜之,称帝后专门置三十户为其守冢,并免徭役,也算是向这位反秦先驱致敬了。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高祖时为陈涉置守冢三十家砀,至今血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