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广州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困境,助力广州可持续发展?

雨琴说商业 2024-03-24 19:18:35

广州老城区道路狭小,居住密度高人口众多,500万辆电动自行车日常出行已经让城市不堪重负。

为了摆脱交通困境,7月10日上午,广州召开了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听证会。听证会上,大部分听证代表对《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的通告(征求意见稿)》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就具体限行路段和限行时间提出了意见建议。

广州召开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措施听证会(网络图片)

听证会前后,支持与反对意见继续对立。电动自行车骑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表示反对;机动车、自行车、路人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表示支持。由于牵涉到骑手的切身利益,许多骑手对人大代表陈海仪提出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建议更是对恶语相向,受到了网络暴力。广州电动自行车如何管理已经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焦点。

如何推进?考验着广州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认为仅从交通角度解决电动自行车问题是很难让人人满意,必须结合广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有规划地综合治理。

1、改变发展城市模式,疏解市中心压力

2022年底,广州常住人口为1868万,其中户籍人口为1012万人,面积7434平方公里。

广州市(网络图片)

广州作为传统商贸大市,正在向现代化国际都市升级,发展模式亟待转变。电动自行车乱象就折射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历史欠账。广州的中心城区道路狭窄以及大量城中村密布,在全国是极其罕见的。这种格局的形成与过去从商集市和小制造加工业大量涌现有直接关系。

如果仅仅加大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不改变广州产业格局,城区中的大量服装厂,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需大量工人,电动自行车乱象将很难改变。

2、学习北京管理经验,推动可持续发展

2014年,北京提出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北京市明确了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了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四大非首都功能。近十年的疏解加快了北京产业升级,改善了交通,提高了市民生活幸福度和城市竞争力。

小商品市场(网络图片)

广州要学习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将低端产业从中心城区疏散到外围,如海珠区的服装加工厂、沙河顶服装市场、白马服装市场、小商品电子市场等都应该全部搬迁到市郊,大量城中村的小作坊和城乡结合部的小工厂也应集中到专门的工业园区。

劳动密集型服装加工(网络图片)

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和物流业离开城区后,大量电动自行车骑手也会离开城区,将有效疏解城市中心交通压力。

随着产业发展升级,应逐步提高外来创业者的门槛,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高端贸易及服务业留下空间,助力广州市可持续发展。

各位网友,你的观点如何?

0 阅读:0

雨琴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