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被使用的界限

爱思考的阿铁 2024-07-15 11:49:17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小窗幽记》

我补充一句:近人情,察物情,当隔着纱来探寻。将对它们的使用,规定在一定的界限内。

人本能的会去保存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物质,更高的地位等等,努力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那么,人自然会去识别周围的人事物。当熟悉且掌握了人事、物理规律,方能以此为用,顺情顺物,达成其他目的。

现实世界为器用世界,可若将“器用”二字走到极端,所知的、现有的东西,都被视作达成个人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便会有人对此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人?人性体现在哪里?

我着重谈谈以人情认识为用。

若仅仅为了利用人情,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生活,而去认识现有的人际规范,在这样的目的中成长出的人,是对人事懂得很多,却虚伪的人;是能为了某个目的,无原则无底线去行动的人。

这样的人会把自己藏得很深,因为他知道人群的无知与巨大的伤害性;他洞悉人事,却在为私利,无形的腐蚀着他人。

他能做到把别人卖了,同时让别人将他视为恩人,开心的替他数钱。

例如,知道了“孝”会受到社会的赞誉,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以此作为跳板,达成更高的私利,他会去学习并做出“孝”的行为,说出“孝”的语言。

最终问他,“孝”是什么含义,他会列举出种种行为,或玩弄语言词汇,对“孝”进行各种定义解说。

在种种社会总会去赞誉的花样下,他对真正的“孝”,一无所知。

因为没有亲身体会,他所知的一切都停留在词汇概念的层面。

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而在用的层面,他也不需要知其所以然。

因为目的即已达成,便相当于证实了这种认识、利用认识的手段的有效性。

那么下一步,他会继续使用这种手段,去谋取别的什么利益。

他一生都在“利用认识,获得更多实际利益,修正认识,利用认识,获得更多实际利益……”的循环中。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只是一个中介,不论是做出行为的人,还是被利用的人,他们都只是连接认识 —— 目的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人性并没有出现。换句话说,这里没有人。

尽管像世界上所有的难题一样,这是一个矛盾无解的难题。

利益推动人去认识,认识反过来回馈于人,这样难道不是在推动人类认识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吗?

你总能同时说出矛盾双方的优缺点。

可毕竟人是人,做不了上帝,不说话才能接近上帝。

我现在在说话,是人,人还是得选择在某一情况下站在某一方。

回到重点,人不可能不去使用自己的知识,否则怎么活下去。

问题出在,人是为了什么去使用这些认识,哪些认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被使用的。

判读一件事,相对容易,你可以从显露的行为、语言与结果中去判断,可以用成功、失败等浅显的词汇去定义。

可要想判断一个人,只能从动机中看。而动机,往往被隐藏在,各种各样虚假的行动、语言的下面。

康德分出了两种命令:假言命令和直言命令。

他希望的是,人不以人为手段,而只以人为目的。

由此,规定了动机的善与不善,即人的善与不善。

再想想出现过的事件:有人为了敲诈钱财,利用人的善意。他躺下装病,然后怪罪将他扶起来的人,谎称是他将自己推倒的;还有人借灾难病痛集资,然后私吞。

将对人的认识,纯粹作为工具,去达成别的目的的人,可能还是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走向了极端,是否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