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别高估关系,别试探人心

马马情感 2024-03-16 02:29:49

《同学少年都不贱》于1978年完成,是张爱玲旅居美国时所写,生前并未发表。

张爱玲曾在给友人的信里写:“这篇小说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

张爱玲初到美国,病困颠沛,丈夫背叛,工作难觅,多年好友也渐行渐远,独在异乡不免悲凉。

有一句话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张爱玲也不例外。书中人赵珏身上,多少有着张爱玲的影子,这篇小说在她生前没有发表,“外界的阻力”大概也是顾虑旧友。

曾经,我们也与赵珏一样,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想让别人符合我们的期待。

经过岁月的毒打,终于醒悟:

与人相处,言浅情深,进退有距,才是最舒服的方式。

01 点到为止,允许别人做别人

赵珏不是本地人,上海话说得不好,国语发音又不标准,在学校难得说话,中学四年,只有恩娟与她最好。

恩娟的父亲养了外室,父母早已分居,母亲在恩娟十二岁时故去。

那天,恩娟的短发上插了一朵小白棉绒花,眼睛哭得红红的,赵珏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默默的陪着她。

虽然年少,这份无言的关爱还是给了恩娟莫大的心理支撑。

四人一间的宿舍,熄灯前上床后是最热闹的,恩娟喜欢躺在床上模仿中东艳舞,举起双臂扭绞个不停,自称“玉臂作怪”,赵珏喜欢但尼斯金,全宿舍的人便喊她“绿牙齿”。

欢快的日子总是短暂,转眼她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有一天,恩娟拿出一张照片,指着上面一个男青年道:

“汴·李外—犹太人,前几年刚从德国逃出来的。”

原来,两人是大学同学,正谈恋爱,他邀恩娟去重庆。

赵珏立即笑道:“你去。你去好。”

恩娟要取个英文名字。

“你叫苏西好,”赵珏说。“我最喜欢听你唱《与苏西偕行》。”

恩娟笑道:“汴要叫我凯若兰。”

“叫苏西好,苏西更像你。”她力争,直到恩娟有点窘起来。

赵珏始终相信,只要真心为对方好,对方就一定会听自己的。

可是这世上,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甲之蜜糖,彼之砒霜。

越是费力为别人好,往往越是被他人视为负担。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来都是适可而止,允许别人做别人。

02 不盲从,允许自己做自己

赵珏出身旧式家庭,她中学一毕业,父母就给她定了亲。

赵珏不愿意,从家里偷偷跑出来,母亲到底心软,让她跟着姨妈住,又私下里为她交学费上了大学。

后来,父亲知道了,彻底断了赵珏的经济来源,想逼她就范,回家结婚。

大学还有一年才毕业,赵珏只好离开校园去跑单帮,赚钱养活自己。

她和恩娟难得见面,但两人还是很要好,一有机会总会说说心里话。

赵珏喜欢上一个高丽人浪人崔相逸,恩娟不经意中问她:“他结过婚没有?”

“在高丽结过婚。”顿了顿又笑道:“我觉得感情不应当有目的,也不一定要有结果。”

那个年代,无名无份跟一个有妇之夫搅在一起,赵珏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

可她就是要坚持做自己,认为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那些或为自己着想,或为外界压力结合的,都不是爱情。

最后和赵珏走进婚姻的人是萱望,两人在美国生活十几年,却一直没有孩子,萱望日渐不满。

赶上青年学生流行“性的革命”,萱望很被女学生瞩目。

“人家不当桩事,我也不当桩事,你又何必认真?”

虽然时代不同,什么都变了,可轮到赵珏头顶草原,她还是受不了了。

即使明知离开了萱望,她就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她还是决定,要走自己的路。

有很多人,因为不想承受外在的压力,宁愿委屈自己,也要顺从别人。

明明不想按照父母的期待去活,不想听别人的建议去行动,却不敢走出这种期待,不敢反驳这种好心,最终只能违背自己的内心。

一段关系,只有敢于忠于自己,才能让真情直达他人之心。

正如有句话所说:感受不到的喜欢,就是不喜欢。

而好的关系,一定是相处不累,各得自在。

03 别高估关系,别试探人心

赵珏打算去美国前,给恩娟写信,打听去美国的事。

恩娟很快有了回信,非常尽心,但李钰却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距离感。

来到美国,得知汴·李外正读博士,只恩娟工作养全家,赴珏便没去登门。

茫茫陌生世界的新移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

一晃十几年过去,赵钰又成了孤身一人,不得不独自谋生。

没学位、没关系,她只能做临时译员,眼看着要成正式员工,却因故得罪上司而泡汤。

《时代周刊》杂志上,汴·李外的照片赫然在目,他进了国会,恩绢地位今非昔比,赵钰看到了一线希望。

她写信给恩娟,托恩娟替她留心,找个小事做。

说起来,她们都住在华盛顿,见一面并不难,但赵珏没有把,万一恩娟不想见她呢。

还是恩娟主动说:“不见面总不行的。”

虽然今时不同往日,她们毕竟是朋友,见面三分情,也容易重建信任。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两个人见面后,都对对方有所保留,她们还是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说到底,赵珏初到美国时不见恩娟,除了不愿好友为难,其实还有那封信引发的对恩娟的失望。

以为好友会大力支持自己,不想期待落空,于是想念变成了怀念。

终于见到了恩娟,却发现自己与她有了云泥之别,不自信的人很容易把求助变成试探,而这无疑是对朋友的一种伤害。

看过一段话说:

“相遇不一定有结局,但一定会有意义。”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亲密的关系也会渐行渐远。

既然我们在形影不离时彼此珍惜,更要在形同陌路时互送祝福。

04

人这一生,就是无数段关系的组合。

张爱玲在小说里描绘了少女赵珏和恩娟的亲密无间,也刻画了两个人不同的青春轨迹,再到中年人的欲说还休,无不说明:

人终究是得成长,总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一段关系,有开始,就会有结束。哪怕再不舍,也要时刻准备好放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面对生命里的无常,内心强大的人是接受和允许,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无论和谁在一起,别高估关系,别试探人心。

0 阅读:0

马马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