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选调生,实话实说,刚到基层时候确实很不习惯,也想到过辞职

红蓝双 2024-06-08 14:57:08

文:木易飞扬

我的父亲出生于六十年代末期,初中毕业后不久,像农村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谋生。

父亲初次到省城时只有16岁,刚开始在餐馆里端盘子,后来又搞过建筑,开过挖机,反正大多是苦活累活。

虽然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脑子还是很聪明,在省城摸爬滚打了七八年后,有了一点积蓄,就开始自己独立创业,逐渐在省城站稳了脚步。

到我出生时,家里已经在省城购买了房子,因此,我从小就在省城长大,幼儿园到高中都没离开过省城。

高中毕业后,考入了沿海更为发达的城市一所985学校,一路走来,按现在的说法,足迹主要集中在三线城市以上。

不过,由于爷爷奶奶还住在村里,每年过年时候,父母都要带上我回村里过年,但每年在村里住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周时间,农村的情况在我的印象里是非常模糊的。

在大学里,我入了党,还担任了系学生会的干部,毕业时,因为我们学校知名度比较高,不少单位来学校校招,我原本是想留在沿海这个发达城市,与校招的单位也达成了初步的意向协议。

也许父亲骨子里的情结,他对我进入体制内异常执着,于是,在父亲的要求下,我参与了本省的选调生考试。

也许是运气的原因,一次性就上岸了,最后选岗到了省里一个比较重要的厅。

去厅里报到上班不久,按照安排,我们这批选调生都统一到村上锻炼两年,我被安排到了一个贫困县的贫困村。

到村里后,镇上和村上干部都很热情,在村委会给我留了一个房间,配置了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不过村里的生活相比省城来说,可以用艰苦来形容,让初来乍到的我很不习惯。

一是村里的生活非常单调。在省城,双休日,可以出去喝杯咖啡,看场电影,看看演出,有时还可以约上三五好友泡泡酒吧,而到了村里,每天下班后,只能呆在自己的寝室里,看看电视或者刷会手机,生活非常单调。

二是村里的生活不方便。在村里,住在村委会,虽然基本的生活设施还算到位,也有小型的厨房,但需要自己买菜做饭,而我从小在省城长大,自己几乎没有煮过饭,切菜炒菜这些对于长期下厨房的人是小菜一碟,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件难事,因此才到村里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面条为主,同时村里住宿没有热水器,每次洗澡,我都要前往县城的浴室,还有各种生活物资采购也不方便,菜好解决,肉类则需要去乡里购买。

三是村委会地处一处高地,周围农户很少,每到下班后,村干部回家后,就只有我一个人住在村委会,而村委会旁边还有零零散散几个坟堆,夜深人静时候确实有些害怕。

因为上述的原因,刚开始几个月我非常不习惯,再加上通过与同学聊天,得知同班几个同学上班第一年的月薪高的就接近两万,还不算年终奖金,而我的工资绩效加在一起不到六千,只有他们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除了工资之外,朋友圈同班同学生活丰富多彩,周末不是去旅游,就是爬山,要不就是泡吧、K歌,生活丰富多彩,对比我当时的生活现状,让我怀疑自己选择错了职业,第一次强烈产生了离职意愿。

不过我的想法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父亲告诉我,家里在省城已经给我准备好了房子和车子,并不需要我外出打拼,他作为商场上的过来人,知道商场的辛苦,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风光。

再父亲的鼓励下,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经过两年的驻村生活,从原本五谷不分到可以下田插秧、下地割麦,从省城的高级饭点品美食到农户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从省城接触衣着光鲜的成功人士到与质朴善良的村民打成一片,两年来,我终于弥补上城里孩子最欠缺的一课——农村生活。

两年后,回到省厅,离开时,还有些依依不舍,如今,在省厅的位置上,每每在起草文件时,我都会考虑到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实际,让文件操作尽量接地气一些。

0 阅读:0

红蓝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