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建窑

民间事见秽 2024-09-04 07:40:36

明朝万历年间,都昌县四十三都,有个余姓的仁义村。村民大多数以泥瓦手艺为生。其中有位叫余佑民的后生,更是技艺精湛,砌的墙笔笔直直,搭的灶省柴好烧,建的砖瓦窑,块块熟透。他凭着这身本事,与几个堂兄弟,来到浮梁景德镇。当时景德镇是瓷器集散地,窑场、坯房都在四山八坞。余佑民兄弟几经辗转,来到湖田一家姓童的窑户家里做工。

童姓窑户名叫广利,里村童街人,他自己看火烧窑也是个好手,出的瓷器都是“青货”。因此,御器厂到他家选贡品,外国人到他家订合同。由于窑烧的次数多,损坏也利害,当地人忙不过来,就请余佑民来补窑。余佑民补起窑来,手脚快,砖咬得紧,而且又平整,糊的泥稀稠均匀,童广利很是满意,于是成了好朋友。

一日,余佑民对童广利说:“生意这样好,何不把窑改大,多烧瓷器?”童广利说;“这种窑烧了好几百年了。我听父亲说,以前来过一个都昌人,他说能建大窑,大家都不信,也没有谁叫他建过窑。”

余佑民说:“那人就是我的祖父,他在镇上没有实现愿望,回到老家后对我父亲说,建窑的手艺不能丢,祖先的建窑图要好好保存,将来一定用得上。”

童广利说:“什么样的图?能不能借我一看?”余佑民从贴身汗褂里取出一个油纸包,一边打开一边说:“我祖上是个读书人,曾经来过浮梁,后来在山西做官,见山西的窑大,好烧,他想,如果将这种窑移到景德镇去烧瓷器,不是一窑能烧很多吗?他根据火路、通风等情况,把图画了下来。他告老还乡后,把图交给我曾祖,我曾祖把它当作传家宝,直留到现在。”童广利看着那窑图,好像半个覆盖着的鸭蛋,尾部烟囱冲天。他本是个烧窑精,一看图,脑子里便出现满窑、烧窑的情景。他计算着,可满坯二百多担,窑身圆,火路会畅通无阻,烟囱高大,风力强,火可以直通到窑囱底下,这样,全窑瓷器可以全部烧透。童广利想到这里,十分高兴,便对余佑民说:“余师傅,你真是神仙下凡,贵人临门。我按你的图建窑。”余佑民说:“要建 新窑,就建在景德镇,一可以减少匣钵、瓷器运输中的破损,二可以方便商人。”童广利接受了余佑民的建议,便在猪婆山脚下选了一块空地,到老鸦滩挖来纯净的黄土,又到哪吒渡买来了窑砖,选了黄道吉日,广利窑正式动工。

余佑民兄弟建窑也真有功夫,一不要模子,二不要泥刀,站在高架上,左手托泥,右手砌砖,全凭着一双眼睛,一块压一块,一层压一层,十天时间,一座半个鸭蛋覆盖式的窑建好了。在余氏兄弟指导下,童家人自己动手,几天功夫,烟囱也完工了。童广利拿了图纸对照,与建窑图一模一样,不差分毫。满窑时,童广利亲自动手,火路排得整整齐齐。为了使全窑瓷器熟透,特选了火力凶猛的松柴,松枝。烧炼时,童广利又亲自守在窑前,三天后,开出来的瓷器“凑脚青”为了感谢余佑民,童广利在酒楼大摆宴席,热情款待余氏兄弟,酒过三巡之后,童广利捧出一盘白花花的银子,作为酬谢。余佑民坚决不收,说:“我祖先留下窑图,是为了景德镇的瓷器有发旺,我决不违背祖训,贪图钱财。说到酬谢,我只能拿到你们同等的工钱。”童广利感激地说:“你祖上的窑图,传到你手上才成功,为了报答你祖先的先见之明,建 窑一行,由你们包下来,将来传给子孙。”

数年后,童广利在烧皇帝龙床时投火殉职,引起全镇的骚乱,皇帝不得已,封童广利为“风火仙师”,建火神庙。童氏子孙也牢记祖训,收余佑民专事建窑,并世代相传,将这一事刻在庙内的石碑上。据说清朝唐英在火神庙亲笔写的“陶佑灵祠”的“佑”字,指的就是余佑民。从那时候起,景德镇的补窑、建窑行业,专由余佑民两房后代单传继承,在分工上,皆延旧习,当初运送砖石,拌和黄泥由童家子侄及杂工应付,后来由窑场打杂工负责。这些行规,相袭几百年未变,直到1952年,建窑才收了两个外姓人为徒。

0 阅读:29

民间事见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