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张灵甫被击毙,被俘将领要见他最后一面,粟裕连下两条命令

雁菱说过去 2024-04-14 07:04:09

1947年孟良崮战役之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整编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近两万国军被俘。

而在国军俘虏中,有不少国民党的军官,他们听说师长被击毙,纷纷到粟裕那里要求再见他最后一面。

粟裕见状,便下了两条命令:

“第一,让军服厂按照正军级纵队司令标准给张灵甫做套新衣服,第二,让团以上国民党军官给张灵甫送别。”

粟裕为何要给张灵甫如此体面的离开?

这就得从十几年前说起了。

现在在很多人眼里,张灵甫是蒋介石的爱将,是发动内战,让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这的确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但同时也因为他的这些经历,不少人忽略了抗战期间,张灵甫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5年,22岁的张灵甫看着世道逐渐混乱,身为北大学子的他知道,继续在北大待下去,他只会更加煎熬。

他不想做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想上战场保家卫国,做顶天立地的男儿。

于是他放弃了未读完的学业,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

黄埔军校门口的楹联就是那时的张灵甫内心的真实写照: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从黄埔毕业之后,张灵甫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等,后来在“围剿”红军时,升任团长。

1936年他因杀妻案被捕,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耀武将他保释出狱,改名张灵甫(原名钟灵或宗灵),并把他带到了抗日战场上。

淞沪会战爆发后,张灵甫领兵开赴前线,出发前,张灵甫留下了一封家书,或者说是遗书:

“此次对日之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未卜。家人当认为我已死,绝勿似我尚生。余果死,堂上双亲,请兄奉养;膝下诸子,望兄抚教;余妻守寡,听其自然。”

可见出发之前,张灵甫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淞沪会战期间,张灵甫指挥部队两次击退日军进攻,并击毙一位日军步兵联队长和一位炮兵联队长。

不过三个月后,淞沪会战还是败了,尽管如此,也碾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企图,为大后方争取了时间。

因张灵甫在战场上表现勇猛,大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猛张飞”。

张灵甫部有“四耻四乐”:

“作战怕死,军人之耻;学术落伍,军人之耻;逃病兵多,军人之耻;纪律废弛,军人之耻;救民水火,军人之乐;军誉日隆,军人之乐;精诚团结,军人之乐;歼敌致胜,军人之乐。”

张灵甫御下极严,不仅对兵将如此,对他自己,他也是这么要求的。

血战上海之后,张灵甫又参与了南京保卫战。

在上海见识了日军的装备精良和凶狠残暴,张灵甫深感南京也是一场恶战。

他告诉将士们,在战场上,要尽力保住性命,但也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只有存破釜沉舟的决心,才有绝处逢生的可能。

他身先士卒,端着机枪和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即便是负伤,也不下火线。

部下劝张灵甫大局为重,先去后方治伤,张灵甫坚不肯:

“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人决一死战以践誓言。”

后来,是参谋长命人把他拉上担架抬走,他才过了长江。

12月13日,南京沦陷了,日军冲进南京城,开始对南京的无辜百姓进行长达六周的屠杀。

南京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其政治地位和意义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可想而知南京被屠城后,给国人以及国际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日军妄图以此击垮国人抗战的心志,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只会让中国人更加同仇敌忾,抗战激情更加高昂。

张灵甫或许也是一样的心情,伤好之后,他立马投入了战斗。

1938年兰封战役中,张灵甫率兵重创土肥原贤二的日军第14军团、武汉会战中,他率突击队绕到日军后方,配合薛岳对日军前后夹击,全歼日军四个联队,史称“万家岭大捷”。

此一战,张灵甫立下大功。

1939年高安战役中,张灵甫的腿被子弹击中,后落下终身残疾,行动不便。

1941年,张灵甫指挥74军与51师参加上高会战,击毙日军一位少将旅团长和敌人无数,收复高安,打出国威。

74军因此被称为“抗日铁军”,就连毛主席都称:

“江西上高一战,是抗战以来,张灵甫打的最漂亮的胜仗之一!”

1942年张灵甫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已是第24集团军第74军少将副军长。

全面抗战爆发八年以来,张灵甫一直跟着王耀武南征北战,几乎始终在正面战场上浴血杀敌。

若没有内战,他留给世人的,便只有抗战时的累累功绩,可惜没有如果。

1946年,蒋介石挑起内战,张灵甫部被任命为主力,一路从南京打过长江,一直打到山东。

蒋介石眼看解放区逐渐壮大,就将目标重点放在了山东和陕北两地,他纠集了三个兵团,约45万人,由顾祝同担任总司令,猛扑山东解放区。

张灵甫的整编74师作为先锋部队,以全美式装备在前面打头阵。

但他太小看解放军了,也太高看了整编74师的战斗力。

陈毅粟裕一看张灵甫带着整编74师闷头往前冲,丝毫不顾其他队伍有没有跟上,于是便计上心头,决定先把他放进来,再扎住口袋慢慢打。

整编74师孤军深入,华野抓住机会朝他们发起进攻。

此前黄百韬曾下令让张灵甫退回来,和另外两支队伍靠拢,但张灵甫觉得整编74师能牵制华野的火力,将华野引到孟良崮一带,然后再由其他友军和他来个里应外合,包抄华野。

蒋介石以为这个计划不错,就同意了。

殊不知,孟良崮即将成为张灵甫的葬身之处。

1947年5月13日傍晚,华野对整编74师进行猛烈进攻,仅仅一夜之后,张灵甫部就损失惨重。

此时他终于意识到不是自己包围了华野,而是华野包围了自己。

慢慢的,华野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张灵甫的指挥部转移到了孟良崮258高地,他向黄百韬和李天霞求援,但二人都不敢轻易出兵。

汤恩伯倒是派了部队往这边来救他了,但他派来的全是机械化部队。

孟良崮什么地方,四面都是悬崖峭壁,那些坦克大炮又不像飞机有翅膀,根本上不去,最后只能撤离。

而华野虽然围住了整编74师,但他们的压力并没有减小,反而正在逐渐增加,因为他们必须拦住国军增援部队。

张灵甫一开始想的“中间开花”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华野的周围,黄百韬的整编25师、李天霞的整编83师、钟纪的第7军以及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十个整编师都枕戈待旦。

如果张灵甫坚持的久一点,或者华野没有抗住压力阻击国民党援军,可能真就让张灵甫这个“中间开花”的计划成了。

可张灵甫还忽略了一件事,国军将领心不齐。

他都危急成这个样子了,他的友军还是不紧不慢,哪怕汤恩伯蒋介石轮番发电要求全力救援张灵甫,依旧有人保存实力。

而解放军这边,只需要首长一个命令,战士们就能全力冲锋,严防死守敌人的援助。

这就是国共的区别,也是国民党必然会失败的原因之一。

后路被断,四面楚歌,弹尽粮绝,张灵甫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5月16日,整编74师被全歼,张灵甫命丧于此。

在被俘的国军将领中,有不少人要求再见张灵甫最后一面,一向善待俘虏的粟裕同意了这个请求。

不仅如此,他还让军服厂给张灵甫做了一身正军级纵队司令标准的新衣服,并让国民党团级以上的军官去给他送行。

粟裕说:

“张灵甫是抗日名将,这些军官跟随他多年,一起扛过日,让他们去敬礼送张灵甫最后一程,警卫都撤了吧。”

即便曾是对手,但放下武器,他们都是曾一起抗过日的中国人,粟裕身为军人,更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尊重这些国军俘虏,也尊重曾经抗日的张灵甫。

1973年,周总理让驻加拿大大使馆的黄华打听张灵甫遗孀王玉龄的下落,并邀请她回国。

王玉龄起初还有些担心,但很快她就发现自己的担心多余了。

周总理让人转告她随时回来都行,并且不会限制她的自由,她来去自如。

于是王玉龄便飞回了北京,周总理带病接见了她,并遗憾道:

“我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张灵甫的老师,我们没有把他争取过来,我有责任!”

王玉龄十分感动,她没想到周总理竟如此不计前嫌,还对她和家人们多有照拂,周总理逝世后,关照王玉龄生活的人便成了邓颖超同志。

王玉龄母子后来定居于上海,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替父亲领到了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抗日纪念章,张灵甫的抗战功绩得到了肯定。

张灵甫这一生毁誉参半,若是他能和张自忠将军一样在抗日战场上牺牲,或许后世会有不一样的评价。

但他活了下来,还参与了内战,那对此人的评判就不是一人之口能轻易决定的了,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决断,功过是非,也只在人心。

功是功,过是过,他在抗战时为抵御外敌做出的贡献我们要铭记,但在内战期间,他盲目愚忠蒋介石,让百姓受战乱之苦也是真,这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了。

0 阅读:23

雁菱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