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李世民的“良佐”和“嘉偶”长孙皇后在太极宫立政殿病逝,年仅36岁。
在长孙皇后短短36年的生命中,有23年是陪在李世民身边的。成为李世民的妻子后,长孙皇后完美诠释了古代传统正妻的所有美好品德,更是成为一代贤后。
自嫁给李世民的那一刻起,她就成了和李世民并肩作战的女子,永远支持李世民,永远和李世民并肩作战,永远以不干政的方式影响着李世民。
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劝谏李世民,可以说,贞观之治有长孙皇后很大的功劳。
而对于这样的长孙皇后,李世民是深爱和依赖的,所以当长孙皇后病逝的时候,李世民才悲痛万分,认为自己失去了一个良佐。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按照长孙皇后的遗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来营建昭陵。
“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
这成了唐朝皇陵因山为陵的开端,是真正的薄葬,李世民还亲自为长孙皇后书写碑文。
等到长孙皇后葬入昭陵,李世民真真切切感觉到了长孙皇后是永远离开了他,他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以至于经常茶饭不思,无法安眠。
不久之后,李世民就命人在后苑修建了一个层观,也就是一个观望的高台,登上高台就能远望昭陵,李世民就以此来怀念长孙皇后。
在想念长孙皇后的时候,李世民就独自登上层观,远望昭陵,仿佛就能看到那个温柔坚定的妻子。
后来,李世民觉得自己独自观望昭陵不能完全抒发想念长孙皇后的心情,于是,有一天,李世民在和魏征谈论完政事后,就将魏征带到了后苑层观那里,邀请魏征登上层观观望。
当然,李世民并没有明说在高台上看什么,就只是让魏征观望,李世民觉得依照魏征的敏锐,肯定很容易就知道他观望的是哪里。
但魏征看了很久,还是对李世民说:“臣昏眊,不能见。”
也就是说,魏征根本没有给李世民面子,直接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
李世民还真的以为魏征没有看到昭陵,于是就指着昭陵的方向让魏征好好看,那动作就差直接告诉魏征看的是昭陵了,魏征自然也看见了昭陵,就说:“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
魏征很有意思,他说自己还以为李世民看的是献陵,如果看昭陵的话,他早就看到了。
李世民终于知道魏征的意思了,毕竟昭陵和献陵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而且李世民做的这个层观是专门用来观望昭陵怀念长孙皇后的,并不能看到献陵。
这也是为什么魏征看了很久说自己看不到的原因,本就不是为看献陵而建,自然看不到献陵。
那么为什么魏征要提到献陵呢?因为,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寝。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唐高祖李渊在垂拱殿驾崩,李世民下令:“山陵依汉长陵故事,务存隆厚。”
原本李渊的遗愿是:“园陵制度,务从俭约。”但李世民还是准备按照汉高祖刘邦长陵的规模来厚葬父亲,但汉朝皇帝陵寝的修建多在继位后就开始了,有的营建时间长达五十多年,很显然,李渊的陵寝做不到这一点。
想要在几个月时间内修建成长陵的规模不现实,虞世南两度上奏疏劝说李世民,李世民让有有关臣子商讨这件事,房玄龄等人建议按照汉光武帝原陵六丈的规模来营建李渊的陵寝。
五个月后,献陵建成,李世民将李渊安葬在献陵,与太穆皇后窦氏合葬。
献陵是大唐立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帝陵,安葬的是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而第二座帝陵是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久眠之地,长孙皇后病逝后先葬入昭陵。
对于这样的两座帝陵,李世民的态度必然引起群臣的关注,而李世民在后苑修建层观来观望昭陵,目的就是慰藉自己对妻子长孙皇后的怀念,一个皇帝对自己的妻子如此深情让人动容。
然而一个皇帝如此怀念妻子,其实放在明面上并不被认可,至少很难得到赞扬,如果只是私下里这样怀念也就罢了,李世民还拿到魏征面前说。
魏征能忍?必然是不能的,毕竟没见李世民如此想念父亲李渊,很多时候,“孝”甚至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内部的小事,尤其是对于皇帝来说,孝道极为重要,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的,而对妻子的怀念,即便对方是皇后,都具有私人性。
两厢一对比,如果李世民作层观观望献陵,那魏征可能就拍手称快,然后劝李世民保重龙体,但李世民作层观是为了观望昭陵,魏征瞬间就不太高兴了。
当然,在魏征看来,李世民也不是不能作层观观望昭陵,而是李世民没有将献陵放在更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