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一代大儒,为什么他的徒弟子路会被人乱刀砍死?

正史漫谈君 2022-06-25 16:34:31

孔子门生众多,但他的弟子中死得最惨的当属子路,被人用刀剑剁成肉泥。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孔子作为一代大儒,他的弟子也应是备受尊敬的谦谦君子,为啥会像个莽夫一样面临这种遭遇?

其实在春秋末年,全天下就只有孔子这一个学派,在社会渠道的知识传授方面,他几乎形成了独家垄断;

到了战国初期,才有了“非儒则墨”的说法,但墨子最初也是孔子的门生,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

而那些牛皮哄哄的法家大牛,比如李悝、吴起,其实也都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即孔子徒弟的徒弟。

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在春秋前期以及再往前,学术、教育是贵族阶层独有的特权,这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周朝统治的重要支柱是宗法制,家族、辈分至关重要,宗庙中的祭祀活动也是天子、诸侯的头号大事。而帮助贵族主持、操持这些活动的人,一般被称为宰、相、祝、宗、卜等,那些制作/保存颂词、祷文、誓书等资料的,就是所谓的史。由于长年从事祭祀、占卜等工作,他们自然也精通诗、书、礼、乐等周礼经典。

随着历史的演进,一些贵族逐渐沦落到民间,这些知识也随之下沉,成为新兴的百家,而儒家就是开山鼻祖。

“儒,术士之称”,但这里是术士并不是后世概念中那些玩神弄鬼的大忽悠,而是精通六艺的专业人才,所以也称“艺士”。

贵族子弟必须学习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这“六艺”,而研修这些知识、随后负责传授的就是艺士、术士,也被人称为“儒”。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祖上原本是宋国贵族,逃难到鲁国后为贵族服务。孔子本人少年时期便父母双亡,生活困苦。成年后,曾在贵族家里担任类似于会计、饲养家畜的岗位。所以孔子曾自称:“我少贱,多能鄙事。”

虽家道中落,但孔子为人却极为上进,自小就好学不倦;而当时的鲁国是周礼保存最为完好、齐备的地方,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因此,勤奋的孔子30多岁便精通周礼、学业有成,逐渐成为一名名动公卿的周礼权威。

身处春秋末期,孔子虽试图挽救“礼崩乐坏”的现状,但时代的大潮远非人力所能阻挡,他在政治领域的最高成就,只是在52岁时担任鲁国的大司寇,而且仅在三年后便被逼出走、周游列国,其政治抱负终生未能实现。

不过,孔子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却名垂青史,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传统,开启了民间自由办学的先河——他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学生的贫富贵贱、一律传授学问。

这种理念,如今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那时可谓教育领域的一大变革。正是因为在思想、知识领域打破了阶级束缚,才为后来政治领域突破“世卿世禄制”、打碎贵族政治提供了可能。

由于秉承这种理念,孔子的门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按照他的说法:“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由他亲自授业的学生有77个,基本都各具特色。

比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以高尚的德行为人推崇;

子游、子夏知识渊博,精通文章;

宰我、子贡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为了让鲁国免遭齐国打击,子贡曾经只身一人把吴

、越、晋等国全部拉下水,导致各国的政治走向都发生了巨变,后世的苏秦、张仪都难以望其项背。此外,子贡本身还是个大富翁。

精通处理政务的有冉有、季路。其中,季路就是子路,他是个以生命践行君臣大义的政治家。

子路,名仲由,仅比孔子小九岁。早年他脾气粗野、性格直爽,喜欢好勇斗狠,经常头顶一副雄鸡式的帽子、随身佩戴由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有点像我们理解中的古惑仔、街溜子,没少干仗势欺人的事,甚至连孔子都遭受过他的欺凌。

但面对这种混不吝,主张“有教无类”的孔子还是通过自己的学识、品德逐渐成功感化。后来,子路脱下自己的武装、改穿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正式败在孔子门下。

不过,即使拜在孔门学习六艺,但子路的勇武气息并没就此消磨。他曾请教师傅:“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君子最崇尚的是义。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叛逆作乱。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义,就会做强盗。”

子路记住了这句话,他虽没抛弃自己的勇武,但也把“义”摆在了自己人生哲学的第一位。

孔子传道受业,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因此,他从不反对自己的弟子进入仕途,甚至还以自己的影响力推荐他们入仕。而弟子们也不辱师门,如冉有曾帮助鲁军大败强大的齐军,宰我曾担任鲁哀公的顾问,子贡曾数次出使、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而子路,则是在政治方面较有最为的一位。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子路担任鲁国执政季氏的家宰。公元前498年,他积极推动了“堕三都”运动(即摧毁三个士大夫家族的封邑),以削弱三桓、巩固君权。后来,子路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家宰,最终在这里死于一场内乱。

早年间,卫灵公的太子蒉聩(蒯聩)因事出逃国外,后来他的儿子辄担任了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元前480年,常年流落国外的蒉聩回国夺权,在孔悝的帮助下,他带着刺客潜回国内袭击了卫出公,将其驱向鲁国;其后他自己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

动乱发生时,子路正有事在外,闻讯后迅速返程。途中,遇上了一个老熟人,对方告诉他卫出公已出逃、不必回去趟这趟浑水;但子路表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执意返回都城,当面指责蒉聩、孔悝的举动,最终被对方所杀。

对于子路勇敢直率的脾性,孔子早就进行过劝导,他曾说:“象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因此,当卫国暴乱的消息传来时,孔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嗟乎,由死矣!”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子路惨死的原因。到了战国之后,这种品格逐渐稀少。而在战国初期,孔子的后人则更加大放异彩。上文提到的知识渊博的子夏,在战国初期被一代雄主魏文侯尊为老师,他在河西郡开门收徒,旗下最为有名、对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两个学生,一个是李悝,另一个就是吴起。

0 阅读:53

正史漫谈君

简介: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