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诸葛亮死后20年,姜维才再度北伐?并非人人都能解决路线之争

正史漫谈君 2022-06-22 23:49:53

公元257年,当姜维在前线接连对曹魏发动进攻时,后方的蜀汉中散大夫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文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指责姜维的北伐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甚至会导致亡国,“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

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阻止姜维继续北伐,但公然指责朝廷军政大员的谯周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甚至还官升一级、成为光禄大夫。由此可见,当时的蜀汉朝廷中意识分裂之严重,而此种矛盾状态的存在,也是蜀汉政权挥之不去的“基因”。

众所周知,蜀汉政权正是一个因意识分裂而造就的混合体。

当初,面对群雄逐鹿的大势,益州大哥刘璋并没有多少雄心壮志,他跟隔壁的同族刘表一样,只求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悠哉悠哉的小日子。所谓的“以观时变”,说白了就是谁也不得罪、看情况抱大腿。

这种状态其实没啥不好:当时的混战,本质是华夏内部的地主集团内讧,并没有多少正义、邪恶之分。这种情况下,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像刘备那样致力于问鼎中原,固然让人佩服;但安于现状、保境安民,随后像张鲁、张绣那样“识时务”,其实也无需诟病。

主公们尚且如此,那些打工的武将谋士更没啥心理障碍。所以韩嵩、刘先劝刘表投靠曹操,官渡之战时大量曹操部下向袁绍暗送秋波,东吴托孤大臣张昭主张放弃抵抗……

对于益州势力来说,这更不成问题了。

听说曹操大军南征荆州、刘崇束手,刘璋果断低头认怂,先派阴溥“致敬于曹公”,随后让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紧接着又安排张松跑去荆州示好,蜀地君臣争相为将来博取优势身位,曹操也欣然笑纳、对他们加官进爵,当时的益州已经名义上归顺了曹操。

不过,随着曹操赤壁战败,刘璋心头再度燃起了持续割据一方的希望之火。然而,当时的益州士大夫集团已经分成了两种意见:

其中的绝大多数,自然希望“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继续在刘璋集团中充当既得利益者;

另一部分则不安于沉寂平淡的现状,早就“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希望趁着乱世建功立业、拜将封侯,他们以法正、张松为代表。

随后的情节众所周知。公元211年,获悉曹操即将进攻汉中,刘璋惧怕不已,法正、张松利用这份情绪与刘备里应外合,可谓名副其实的引狼入室。

但这个过程其实充满了挑战与艰难,张松被诛,围攻雒城耗时一年、搭上了军师庞统,公元214年兵临成都时、城内兵精粮足,若不是刘璋主动放弃,刘备的胜利将来得更迟。这充分说明,益州势力对于刘备集团,绝非“箪食浆壶以迎王师”。

不过刘备好歹是一时英杰,他以关、张、赵、马、诸葛、法正为基本盘,拉拢了以董和、黄权、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地豪强,终于拥有了一个实力强劲的大本营。

当发展形势大好时,由此带来的红利往往能掩盖许多矛盾,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时,定然是蜀汉政权最为团结的时期——跟着这位武德充沛、锐意进取的主公,前景确实比刘璋时期更吸引人。

但随着荆州被夺、夷陵战败,蜀汉政权被空前削弱,一些不愿意与外来荆州人生死捆绑的本地势力打起了小九九,汉嘉太守黄元、本地豪强雍闿、牂柯太守硃褒、越巂夷王高定等纷纷闹事。但蜀汉的中央武装、汉中前线基地都掌握在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手中,他们稳字当头,外和孙权、内剿叛乱,很快稳定了局面。

但如何团结人心,则是蜀汉政权面临的最大挑战。这一点,咱们得佩服刘备托孤高明。

诸葛亮一改益州长期以来刑罚混乱、恩义不施的弊端,严格实行法治、并注重恩威并施,而且极为公允,对所有人均采取有功者赏、有罪必罚的态度。他治理期间的蜀汉,史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接近了和谐团结的最高境界。

但纵然如此,当诸葛亮着手延续刘备的对外进取战略时,仍然面临着益州、荆州两系不同诉求的矛盾。对本地地主而言,守成才符合他们的最大利益;对外来力量来说,只有高举兴汉大旗,才能让自己在益州站得住脚。而且,三足鼎立中蜀汉最弱,时间并不站在他们这一边,以攻为守才是求存之道。

因此,面对这种现实,即使德高望重如诸葛亮,也不得不多次通过《出师表》向各方解释北伐的客观必要性。

五次北伐未遂后,诸葛亮抱憾去世,临终前选定蒋琬、费祎作为自己政治领域的接班人,而姜维则担负了军事继承者的角色。

蒋、费二人均以处事公允、待人宽厚、胸怀坦荡知名,他们很好地处理了蜀汉政权中各方的矛盾,维系了蜀汉政权的平稳有序。但对外军事方面,二人都不具备诸葛亮那种力排众议的威望与能力,蜀汉整体由攻转守。

蒋琬执政期间,曾任命姜维为镇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一边平定边镇叛乱,一边伺机谋取凉州。公元244年,曹魏进攻汉中,蒋琬、费祎、王平率军阻击,送给对方重大失利。

公元246年蒋琬死后,领军的姜维多次要求对外用兵,但总是被老成持重的费祎节制,每次获得的兵力极为有限,很难发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但在公元253年,费祎在酒宴上被曹魏降将郭循刺杀,从此再也没人具备制约姜维的能力与威信。从此,姜维重拾诸葛亮的对外战略,开始了持续北伐。这一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公元234),恰好过去了20年。

可惜的是,此时的蜀、魏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无论经济实力还是人才队伍,都远非诸葛亮时期所能比拟。姜维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甚至还多次遭受重大失败,自然引起了益州地主们的极大反感。谯周的《仇国论》不过是这一意见的公开表达,故而刘禅也无法持有偏向任何一方的姿态。

公元263年,曹魏大军进攻,当邓艾奇兵突进蜀地后,由于姜维远在汉中,刘禅在谯周等益州士人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了开门投降,重演了当初刘璋面对刘备的那一幕,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0 阅读:73

正史漫谈君

简介: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