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名,以为是讲思维方式的书,看了序,发现是运用脑科学、哲学和进化心理学理论讲述东方佛学的书,看完后,给我的认知是,这是一本通过讲述佛法来阐释冥想意义的书。
书中的一些观点挺有趣的,先不说是否认同,至少能开辟一片另类的思维视角。
01 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就是动物。动物基因的本质就是繁衍。基于这个本质,“成为高效的基因传播者”是我们祖先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得好好求生存求发展,要觅食,要求偶,要为自己和后代的幸福不断奋斗。
我们做这些事取得成功的时候,就会感到愉悦,但这种愉悦其实是基因设计的结果,可以说是大自然为了让我们去这么做而给我们的回报。动物的日子本身就是生存、交配和繁衍。
那么,大自然是怎么设计人类的大脑的呢?
1 实现这些目标能够带来快感,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都愿意追求能带来快感的事情。
2 快感不会长时间持续。毕竟,如果快感一直持续着,我们只经历一次就好,不用再去费劲追寻。比如,性爱,如果只有一次性爱就能让我们余生都沉浸在欢愉的回味中,这样根本不可能将大量的基因传递到下一代。
大脑中与快感和快感预期相关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就是自然为了让你感受到快感而设计的。
3 动物大脑应该会更多地关注1,即如何能带来快感,然后去纯粹由衷地追求食物、性爱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关注2,即快感的易逝性,如果我们的祖先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既然快感在得到之后不久就会消退,害我不断渴求更多,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如此积极地追求快感呢?祖先就不能高效地进行基因繁衍了,所以,大自然一定让我们的大脑关注1。
将大自然的这三个设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使快感易于消退,从而带来不满足,驱使我们追求更多的快感。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我们就不完全是动物了,人性在觉醒,而动物性在消退。生存、交配和繁衍已经不再是现在人们追求的首要目标,更多地是追求爱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参照马斯洛需求理论)。
但是,动物本能的基因依然深深地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自然选择并不“想要”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它只是“想要”我们多产并繁衍后代。这就与我们现在的想法产生了矛盾,我们也因此陷入了窘境。
自然设计使我们陷入了什么窘境呢?
1 甜食幻觉
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甜食,如巧克力、冰淇淋、奶油蛋糕。尽管我们知道吃太多甜食对身体并没有好处,但我们仍旧忍不住要吃它。
这是基因设计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设计出我们的感觉的,在祖先的环境中没有垃圾食品,能获取的食物中最甜的就是水果了。因此,喜好甜食对我们的祖先是有好处的,它能给我们的祖先带来能量。从这层意义来讲,爱吃甜食的感觉是有利的,也就是“真的”。
然而,在现代环境下,以实现“零卡路里”的科学烹饪为重要目标,这些感觉就变成了有害的,也就是“假的”,至少是不那么可靠了。这也就意味着,有些感觉会告诉我们某样东西对我们是好的,但其实不然。
很多这样的感觉被嵌入我们的血统,它们能够很好地服务我们的祖先,但却不一定总能符合我们当下的利益。于是,我们的“理性”就要跟我们的基因做斗争,你能战胜你强大的喜好吃甜食的基因吗?
2 响尾蛇幻觉
你徒步旅行在森林里,发现脚旁的草丛有异动,这种异动不仅会使你感到一阵恐惧,你甚至会感觉到响尾蛇就在身边一样的恐惧。等你转身看向异动的方向时,爬出来一条蜥蜴。但在那短暂的瞬间,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一条蛇。这就是真实的幻觉:你真的相信本来没有的东西存在;事实上,你真的“看见”它了。
这种错觉被称为“误报”。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这属于一种特性,而非故障。尽管在99%的情况下,你以为看到了响尾蛇这个念头是错的,但在1%的情况下,这个念头可能会救你的命。在关乎生死的问题上,1%的正确率值得以99%的错误为代价,即使在那99%的情况下,你会感到短暂的恐惧。
自然选择设计大脑的初衷,并非是要我们看清这个世界,而是会设计出让我们产生有利于基因延续的感知和信念,哪怕这些感知和信念是假的,是幻觉。
看到这里,你对你的大脑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你以为一直是你在“控制”你自己,但实际上呢?基因比你要强大得多。
来,让我们一起总结下感觉产生误导的几个类型:
1 在自然选择的环境下,感觉出现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的祖先把基因传播给下一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哪怕设计出让祖先陷入幻觉,比如看见并不存在的蛇,那也是在所不辞的。这种幻觉也就解释了我们对世界、尤其是对社交世界各种人和事的扭曲的认知。
2 我们并没有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这使得我们的感觉在引导现实时更不可靠。很多从达尔文主义层面对我们的祖先有利的感觉,如今却起到了反作用,如贪恋甜食。
3 所有这一切的根本都是幸福的幻觉。我们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感觉,一旦“更好”结束,伴随而来的可能是“更糟”——一种不安的感觉,一种更深的渴求。
自然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基因增殖的最大化,别无他求。自然选择不仅不关心真相,也不关心我们的长期幸福。如果一种幻觉有利于我们祖先的基因传播,自然选择会毫不犹豫地迷惑我们,使我们分不清什么能够带来持久的幸福,什么不能。
佛说,血统存续的代价或许就是一生的“苦”。但如果你能够直面“苦”的心理原因,这种代价就是可以避免的。
如何直面?正念冥想。
02 用感觉战胜感觉自然选择在设计大脑时,有七个功能区是它特别重视的: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友好关系、关爱亲属、社会地位和预防疾病。
这七个模块在大脑中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人做什么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的竞争结果决定。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大脑的前额叶,赋予我们理性、计划和自控的能力,被认为是大脑的马车夫,它控制着像马一样的不羁的感觉。
当你想吃一块巧克力时,你想到早先读过的一篇关于高血糖危害身体的文章,吃掉巧克力的想法就会带来负罪感,然后,你把巧克力放在了一边,扼制了自己吃掉巧克力的冲动。
你以为是理性战胜了诱惑吗?并不是。理性的作用并非直接抑制你想吃巧克力的感觉,而是它强化了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即高血糖危害身体的感觉。
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
再举个例子。今天是你孩子的生日,你已经答应他下班后全家一起吃饭然后去看孩子最喜欢的电影,但今天也是你新领导上任的第一天,新领导说晚上请部门同事一起吃饭。你如何选择?
按照大脑的七个模块分类,这是两个模块即关爱亲属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你以为最后的结果是你理性的选择,但其实就是哪个价值体系占上风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额叶中嵌入的理性能力本身也受到感觉的控制,感觉中嵌入了价值体系,理性仍然是激情的“奴隶”,是自然选择包罗万象的价值体系的奴隶。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你想戒掉坏习惯吗?想获得专注力吗?想自律吗?运用上面的逻辑,正念冥想可以让你做到。
拿戒烟举例。正念冥想的思路就是不要抑制抽烟的欲望,这并不是说要屈从于欲望,直接点上一支烟,而是说不要试图把这种想法从大脑中赶走。
相反,要用正念的技巧,去审视这种欲望,是身体的哪个部分让你产生的抽烟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质感是怎样的?是锋利的,还是枯燥无味的?你这样审视的时间越长,想抽烟的感觉对你的控制就会越放松,当放松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不再属于你的感觉了。
为什么说正念冥想的技巧有效?
上瘾,是模块强化塑造的。当你吸烟能够得到快感时,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正念冥想,不是抑制这种欲望,而是审视这种欲望,让它失去力量,打破抽烟的欲望与快感之间的联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欲望一次又一次地涌现,但都没有带来如期的快感,欲望就会终止。
当作者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我,信了。
03 色即是空我们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界万物,这就形成了痴。
我们带着一副有色眼镜,主观地赋予万事万物各种内涵,据此给它们打上或好或坏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并非那些东西的本性,只是我们的主观看法而已。
色,是一切有形的物质,是外在,是表面,是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
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色即是空”这个概念:
别用自己特定的视角去看世界万物,而要用超脱自我的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
比如,腐肉会使我们反胃,但是从寄生虫的角度来看,腐肉却是理想的就餐地;污浊、恶臭的沼泽地是令人恶心的,但如果你是一只蚊子或一条鳄鱼,就会认为这是绝妙的去处;幼年的熊猫可以把母亲的粪便当食物,换做是你,你肯定是不乐意的。
从爱因斯坦认为的最真实的视角——没有特定视角来看,感觉根本不存在,本质也就同样不存在了。
假设你的目标并非尽可能活得更久,而是获得最清晰的远景,假设你想从某个不局限于特定物种的视角观察地球上的生命,假设你想从更客观、更超常、更普世的视角来观察它,那么,你看一片沼泽时既不能从人的角度出发,也不能从蚊子的角度出发。你观察现实时,任何为了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而进化出的人类或其他物种的感觉,都不应该左右你。你要像爱因斯坦一样,得到无源之见。
这样,你就开悟成佛了。
04 总结佛法能让我们从感觉的幻觉中脱离出来。佛学提供的一个方法是冥想(佛学里应该叫禅坐吧)。冥想的直接作用是训练跟各种感觉的剥离。
用书中的一个例子,作为文章的结束,来佐证作者对冥想力量的崇拜程度。
1963年7月,一位名为释广德的僧人公开抗议南越政府对佛教徒的暴行。他在西贡大街上放下一块垫子,盘坐莲花。另外一位僧人在他身上浇了汽油,释广德说:“闭眼坐化之前,我诚恳地请求总统对国民心怀仁慈,推行宗教平等之策,以保国家永昌。”然后他点燃了火柴。整个过程中,身陷烈焰的僧人纹丝不动,也没有一声呻吟,他的静定与四周人们的悲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冥想可以驱散疼痛的幻觉,或至少摆脱各种感觉的控制。
我是不想成佛的,哪怕感觉都是幻觉,我也愿意有七情六欲,痛也好,悲也罢,至少没白活一世。
书名:《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作者:罗伯特·赖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推荐指数:3.5星
书籍定位:思想书
推荐人群:被消极情绪填满的你
一句话荐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你有需求,就是一本好书
文作于2022-07-17
“专注学习力方面的书籍介绍,我是@派曰书评。”
如该文对您有价值,麻烦给个“在看”或“点赞”,您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找不到可控能量玩世界起源,找上了思维能量[吃瓜]
我要的只是赔偿,还有新的护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