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及配套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平稳有序做好人身保险产品切换有关工作的通知》于两天内相继发布后,预定利率下调正式敲定,进一步深化“报行合一”被再次强调,让寿险业又热闹非凡起来。
加上在刚刚集中发布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非上市寿险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增25亿,接连的新政与盈利能力的提升,使寿险业持续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而同样在这一时间披露了二季度偿付能力的财产险公司们,此刻则显得像个小透明。
的确,2024年以来的财险市场略显安静,但面对的局面却并不轻松。截至8月5日,共74家财险公司发布了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相较于寿险业看上去的大好形势,非上市财险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减少了约10亿。并且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行业数据,财险业的保费增速已明显放缓,甚至落后于受“报行合一”影响的寿险业增速。
也许不用过多分析,“马太效应显著”、“利润承压”、“经营成本挑战”等描述仍然可以在现在的财险业中直接复制粘贴。特别是对于非上市险企来说,尽管整体增速超过上市公司,但70余家公司2300多亿的保费市场,占比只有约1/4的水平,甚至远远比不上财险业首席大哥人保财险,如果只聚焦中小险企的话,市场占比更加没法看,确实很难掀起什么风浪与市场关注。
不过,如果细细琢磨这些公司在规模极其有限以及利润下行的情况下,仍有超过50亿的利润表现——即使除去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这两家财险二梯队的重要成员,剩下的中小公司们还取得了30亿的利润,似乎会对财险公司们产生些不同的看法与视角。
尤其是看到隔壁的寿险业那边,非上市寿险公司在其市场规模更大、占比明显更高,一共91亿的净利润却主要来自身处巨头之列的泰康人寿,以及利润同比“蹦极”的中邮人寿这两家公司的集中贡献。如果不考虑泰康与中邮,非上市寿险公司将又是整体行业性亏损局面。
而且,比起一些寿险公司们在准则切换中的鬼斧神工,以及利润蒸蒸日上同时净资产原地蒸发几十亿乃至更高的种种抽象而魔幻,这些同样困难的中小财险公司们更加单薄的业绩数字,或许更能让人有着正常一些的观感。
1 规模遥不可及与利润不断走低,1300余亿规模的中小险企死死撑起30亿盈利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财险公司收入为9176亿元,同比增长4.53%。而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保费收入数据与二季度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披露的保险业务收入汇总,上半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为9070.62亿元,除去没有同期数据的大家财险、渔业互助与比亚迪财险,财险公司保费一共为9024.61亿元,同比增长4.74%。不论是哪一种口径,都低于2023年全年6.73%的增速以及去年同期9.26%的增长表现。
虽然阳光财险以12.42%的高速增长直追大地财险,众安保险在不断攀升保费排名后紧跟太平财险,使得财险第二梯队多年的格局正在出现变化,排位座次也面临改写;不过对于整个财险行业来说,地位仍然稳如泰山的第一梯队“老三家”,与加入了众安保险的财险第二梯队之间,差距过于悬殊,而第二梯队的6家公司与身后者的鸿沟也同样不断明显,市场秩序显然还将在相当时间内处于极其稳固的状态。
如果排除身处第二梯队的国寿财险和中华联合,那么从英大泰和以降的70余家真正意义上的行业中小公司,总保费规模不过1380亿元,比非上市险企的整体规模又少了近千亿元,市场占比更是降到了1/6至1/7的水平,在很多市场观察者看来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虽然70余家中小公司一共利润只有31.03亿元,且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亿多元,相比一、二梯队的头部公司们,自然完全不够看,但却也能说明,财险行业的中小公司们在当前的市场压力下,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盈利能力。实际上,中小公司们的利润下滑幅度,也与国寿财险、中华联合两家公司的利润降幅持平,也反映出这一群体的经营韧性。
不包括这两家二梯队公司的72家非上市中小财险公司中,利润同比增加与利润同比下降的公司分别是37家与35家,基本上是五五开的局面,同时有49家公司盈利,23家公司亏损,亏损金额均在1亿元以内。当然,盈利的公司也普遍数额不高,除了鼎和财险盈利6.14亿元,英大泰和盈利5.7亿元,其他公司盈利全在3亿元以内,40家公司盈利都不到1亿元。
亏不太多也挣不太多,的确可以说是等中小财险公司的一种写照,而在整个保险业都步入新周期之时,这种特点比起大起大落的经营表现来说,更可谓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毕竟,相对稳定盈利能力与较为确定的利润范围,似乎更加符合当前经济发展与金融工作的整体基调。
2 4800亿总资产下1600亿净资产,实力底色仍在缓慢积累不管是从行业属性还是从产品现状来说,财险行业都公认更具有保障意义,且其一年期产品的特点也让各种收入与数据脱离了长期产品中对未来现金流回溯的假设,使得透明性与可靠性相对较高,也更容易形成对公司、行业健康程度的判断。这都意味着中小财险公司整体性能保持盈利的行业成色与含金量。
这种盈利也能形成对行业净资产有效而稳定的积累,使中小险企们在行业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都大多具备着较强的偿债能力和财务实力,这也使这些公司依然得以在市场中坚持与坚守。
在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净资产同比减少的情况在这些年并不罕见,有些时点甚至出现过行业性净资产下滑的情况。就在今年上半年,几家号称是行业优等生的银行系险企就在同比利润狂飙的情况下净利润大幅锐减,有的公司甚至减少了超过百亿,降幅超七成。结合寿险行业更受准则切换情况的影响,人们在一众公司盈亏都有道理的情况,显然对相关数据感到模糊。
并且随着寿险行业的转型深入与市场压力,时有个别公司的净利润降到等负数,这种情况在今年上半年也仍然可以见到。
需要承认的是,财险公司也有净资产为负数的公司,根据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安心财险上半年净资产为-7.34亿元。不过安心财险的局面已然持续多年,风险评级也说明了很多问题,并且基本人尽皆知。
同时,中小财险公司虽然也会有净资产浮动状况出现,但基本都能保持一个稳定的范围,少有大起大落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表明财险公司普遍在财务与净资产端的稳定性与成长性。
相较于哪怕被归为中小公司,都能动辄有数百亿、上千亿总资产的寿险公司,中小财险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基本都在300亿元以内,并且由于行业性质,总资产也会时常出现波动,但在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上,中小财险公司显然也大幅超过了中小寿险公司,有着更高等净资产比率,相对负债较轻,资产结构在大多数经营理论看来也有着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2024年上半年,除国寿财险、中华联合之外的72家中小财险公司净资产总和超过1600亿元,并且保持了约65亿元的同比增长,这些公司的总资产则为4867.43亿元,净资产比率为1/3。
而同期,除泰康人寿之外的60家披露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中小寿险公司,净资产一共为2771亿元,而这些净资产对应的是约44000亿元的总资产规模,这时比较净资产比率,结果显而易见。
如果再考虑到,还有10几家非上市寿险公司没有披露偿付报告,结合这些公司的实际情况,中小财险公司的整体财务成色与评价,似乎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3 投资下行加剧成本之战,生存空间持续压缩中唯有继续跟着卷随着保险业行业性的高质量转型不断推进,提升行业的效率、促进业务质效比的改善同样也是财险业面临的关键课题,如何降低各项业务包括费用率、赔付率在内的综合成本率,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行业一直以来的努力下,行业也在不断传出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不断下降的声音,不过聚焦在中小公司身上,这种下降显然也是一个挣扎而反复的过程。单就今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展现出来的情况来看,72家中小上市财险公司中,有30家综合成本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这也意味着更多的公司还是面临成本上升的局面。
成本率的控制,在行业整体看来,几乎成为了财险公司又一种分野。从行业交流情况来看,上市险企,包括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在内,这些一、二梯队的公司综合成本率均在100%以内,这也使得这些公司能依托业务规模形成有效的价值与利润,不断扩大扩摸效应与规模优势,不断拉开与追随者的差距。
中小公司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公司综合成本率较低,不过不仅是有限的规模很难全面释放成本优势,一些专业型、股东资源型、地域型险企也往往面临风险标的特点集中,会因为一些集中性的赔付,如地区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密集赔案,使得成本率波动甚至大幅上涨的现象。
更何况,单就今年上半年而言,仍有40余家中小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在100%以上,数量超过半数。形成必须依赖投资收益实现利润的财险版“利差经营”。
至于投资,更是如今行业面前的重要市场变化,利率下行、资本市场的波动,已经让寿险业的利差损风险日益明显,没有长期保险资金、没法匹配久期资产的财险业更是很难不受其影响。仅有18家中小财险公司在上半年中的投资收益率及综合投资收益率优于去年同期,绝大多数公司都在当前的形势下面临着更大的投资方面的压力。
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小财险公司的生存状况同样严峻,经营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大部分公司都处于成本率上升与投资情况下行的双重debuff下,本身微乎其微的市场份额以及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下持续向市场夺食,几乎成为中小险企的群像。
事实上,就当前的财险行业而言,基本已是多年的“红海”竞争,传统经营方式下,成本改善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一些公司甚至通过机构预支费用等方式,让费用率与成本率显得更好看一些,也使得财险市场出现竞价与控费并存,且同样激烈的情况。
而头部公司们对于市场、成本与投资,显然有着更为执着的渴望与追求,某公司在保费高增长之余,甚至还提出了当年综合成本率控制在97%,车险成本率97.5%的水平,直指更高的利润表现。
此时,其他中小公司除了跟着卷,也并没有太多办法了。
后记:如何重新认识中小财险公司?他们的未来又在何处?理论上来说,财险业的保障色彩更浓厚,产品的专业技术含量也更高,发掘客户差异化需求,并随之进行产品创新的空间也更大。而这种创新常常被认为是中小财险公司破局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当前的市场来看,中小财险公司的确类型更多,不少也有着独特的股东资源、细分市场以及专业险种优势。按照人们的普遍认知,这些公司能在市场洞察中,找到一个个有着特色保障共性的细分客群市场和风险“孤岛”,并通过专业经营形成自身的业务壁垒与基本盘,推进更加丰富的保险供给局面。
不过市场现状往往是,由于细分客群的风险特点更为集中,使得很多特色经营的中小财险公司常常遇到集中性的赔付情况,风险难以通过更广泛的客群进行分散,结果要么是不断涨价,要么是成本率大起大落,都直接影响着产品可持续性。
或许这也说明了当前的中小公司在数据经验与精准定价能力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但人们更多看到是,大公司、头部公司往往可以依托客户量庞大,渠道经营能力强的优势进行更广泛的风险分散,在很多专业性、针对性产品方面的定价能力往往比中小险企们更强,对于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及试错空间也更大。
并且,现在的财险公司,尤其是中小财险公司们还能在哪些领域有新的突破?车险增长已然限速,作为主力险种中成长最快的一类产品健康险,也不断遇到高度同质化的批评声,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保证类产品出现行业性的大规模收缩。至于当前关注最密切的自动驾驶车险与新能源车险,显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至少根据比亚迪财险的车险件均保费与比亚迪汽车的平均造价来看,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打造成能被更多消费者所接受的样子。
但无论如何的是,比起理财、储蓄型产品充斥,以及营销利率、对比存款的方式,中小财险公司们所做的产品与经营,都更像是保障应有的样子。这也让他们理应值得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