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达到B级片?上映4天30万人打出8.2高分,我就知道这片不简单

波波谈影剧 2024-03-05 10:12:35

当我看到铺天盖地的行销新闻时,心想《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的投资方应该蛮有钱的。

基于对电影名称概念和其他演员们的喜爱,我撇去对男主角阮经天的小偏见欣然入场,欣赏节奏紧凑又过瘾的声光刺激,直到电影感谢幕跑完之后才满意离场。

英雄电影看多了,很多时候对于那种源自于抽离的爽感已然麻痹,当这部电影的主角甚至所环绕的主线故事,跟自己初入影院的想象真有几分雷同,反而不太知道怎么处理,这种挥之不去的代入想像让我在谢幕后仍意犹未尽!

也许我们都知道《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但你可能不知道,当这样的历史典故被运用到现代黑帮犯罪片的舞台里,会擦出什么样精彩的火花……

隐身于大佬的丧礼中,阮经天饰演的桂林仔穿着不合身西装,坐在角落平凡的吃盒饭。

他表现得越像是一般人,就让后续的暗杀越显震撼!

他跟警探陈灰两人的追逐戏,从陋巷到天台,甚至纵身一跃想跳过天井!别以为他有主角光环!他俩还是凡人,两人摔下天井又站起来,既挑战人类限制又符合人类限制,让人更佩服这场戏的设计!

在追逐过程中,任何看得到的物品都可以成为陈桂林的武器,不只有常见的枪枝、棍棒类武器,最让人惊艳的是用来祭拜、毫不起眼的小香炉。

任谁从没有想过香炉也有这般杀伤力。

以小香炉攻击陈灰之后,陈桂林夺下胜利扬长而去,笑得疯魔!开场的动作戏令人目不转睛,每一幕都惊心动魄,精彩到如陈以文戏谑,根本是“惩罚那些看电影迟到的人”。

以“一位通缉犯的心路历程”作为整部影片的视角,是本片的最大特色之一。

本片以主角陈桂林作为主要的叙事视角,完整呈现了一位通缉犯的心路历程,是本片得以在众多动作片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关键。

也就是说,相对于事件来说,《周处除三害》可能更在乎的是人物表达:表达身为一个人的信仰与价值观。

首先说的是,这部作品“真的是”动作片,不用怕导演用蒙太奇式的快速晃动技法蒙混过关。或许因导演是出身自香港的黄精甫,所以电影对于打斗武戏可说是相当考究。

例如刑警与枪击要犯的格斗风格相当不同,且观众能看出具有习武经验的刑警明显比枪击要犯还要强。另外,这部开枪次数合乎物理(有记得取下弹匣装填子弹)。

细节的考究,让这部黑色暴力美学的镜头语言充满说服力。

除此之外,电影的分镜调度、配乐渲染、剧情逻辑等众多细节建构的相当精巧,让剧情有高低起伏,且冲突不断上升。

令观众大呼过瘾,久久难以忘怀。

《周处除三害》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他昆汀式的暴力美学。如果你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粉丝,一定会想到《杀死比尔》的某些桥段,以此为基础再融合了香港动作片的元素,是本片的特色之一。

虽然本片是以动作片的形式作为包装,但关键的部分很可能是文戏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确,只观赏前半部的我们恐怕还没有意会过来,还以为这只是一部在讲述帮派械斗的电影;等到后半部的关键人物登场,我们渐渐觉得不对劲,似乎有点背离了;直到最后我们才明白,这是一部关于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的电影,而透过一位通缉犯的心路历程作为叙事与表达的策略。

贪为贪爱无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称三毒。

《周处除三害》的英文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巧妙地呼应到佛教三毒的说法,指的就是鸽子、蛇、猪分别代表着贪婪、嗔恨、痴愚的三种欲望,背后有鸽子刺青的牛头,象征着贪得无厌的心狠手辣,伪装成助人为乐的善心尊者,实际却是害人家破人亡的招摇撞骗,就像是诈骗集团无所不在的写实缩影;手上布满毒蛇刺青的香港仔,观察入微且心思缜密的行事风格,却造就他喜怒无常的嗔恨心机,稍有不顺其意就暴力以对的穷凶极恶。

至于陈桂林带着奶奶送的小猪手表,无疑就是痴愚妄想的绝对中二,活在自己的世界却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直到死到临头时又害怕被世人遗忘,只好替天行道来让自己死得其所。

但以正义之名行滥杀之实的疯狂杀戮,殊不知自己就像是周处化身的自我感觉良好。

如同那些充斥在我们生活之中,永远只想到自己的自私自利。

当陈桂林被宣布患肺癌末期,并且向关圣帝君请示是否要自首时,是本片另一个重要的转折。当陈桂林发现,原来自己不是最大咖的,警方要捉拿的枪击要犯,他只够格排在第三位,这对于自负的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来自己连自首的排场都没有。

警方在布告栏上的通缉海报提供我们一项重要的线索。陈桂林的照片被其他纸张遮住了一半,而陈桂林将海报撕下,但而他的照片也缺了一半,这是本片中一个重要的意象:陈桂林并不是“完整的人”,他的心中有所缺憾。

在做掉了香港的角头大哥后,在剩下的时间里,他打算去找排在榜首的通缉犯:林禄和,而这个过程却像侦探小说一样充满了谜团,也为本片增添一股悬疑的气氛,也是本片另一个精彩之处。

推理小说中有一个术语称为“叙述性诡计”:只让读者看到部分的真相而隐藏最重要的事实,甚至是误导读者。本片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让观众相信,陈桂林的时间所剩无几,他是位肺癌晚期的患者;然而最终答案揭晓,这并非事实,而且某种程度而言,这还是最有价值的谎言。

借由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主角陈桂林得以看清真正重要的事物,以及自己所信仰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等等。

所以,最后不是关二爷给予九次圣筊,那心不甘情不愿的自首,而是他主动打电话给当年负责追捕他的警官陈灰,这次是真正心甘情愿的自首。

这种将“叙述性诡计”化为主角的人生信念,已经近乎形而上学的层次了。

没有这个谎言的开端,陈桂林或许就不会走上这条英雄之旅了。

而透过最后陈桂林行刑的那一幕,他抬头仰望着光的表情,我们也可以得知,即使是面临令人发指的死亡,他最终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因为他终于走完了这趟心路历程,终于看透了一切,也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此时的他,心中只有纯粹的喜悦与臣服。

或许本片的第一幕就已经暗示主角最后的结局,走上这条不归路的人,最终也只有死亡一途。人终究难逃一死,但你可以选择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我们不能说主角陈桂林是个善人,但透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我们都有自己的一趟英雄之旅要走。无论你是要完成什么使命,观看完本片的你,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感觉,这部电影似乎在有意无意间正祝福着我们完成这个使命。

除了剧情将《世说新语:周处除三害》的民间故事,与台湾枪击要犯刘焕荣黑帮命案的时事改编之外,本片的动作场景可说是近期最精彩可期的台湾犯罪片了,一开场陈灰在巷弄间追捕陈桂林的紧迫盯人,一路你来我往的节奏明快,再到陈桂林追杀香港仔,后有陈灰穷追不舍的追逐打斗,颇有香港警匪电影再现的武打动作,都是毫无冷场的一气呵成。

到了后半段,则是着重在陈桂林内心感化的由恶转善,透过“新造的人”来营造出浪子回头的改过自新,但实际却是暗讽宗教伪善的无知迷信,本来已经放下屠刀一心向善的陈桂林。

在得知真相后的心态炸裂,反而是变本加厉的杀人不眨眼,这极善到极恶一念之间的除三害,却也成了本片风格丕变的关键转折。

伏法前,他躺在椅子上,让小美为他刮胡子。满脸是泪的他,或许也在真正面对死亡时,发现自己追求的不是留名,这样的选择或许只是来自被人认可的欲望。

最后彻悟的他,不再痴迷于世间成就,穿上最初的不合身西装回归平凡,坦然面对死亡。

陈桂林这个角色本身写得极好,是演员不可多得的角色,而阮经天亦将之演绎得精彩,两者相辅相成,让观众不能自拔地爱上。

阮经天,获影帝真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有人说《周处除三害》的结尾为符合电影审核规范而设计陈桂林在片尾伏法;也有人说结局若改成揭露曾被香港仔软禁的小美其实是牛头的女儿,串起三人的关系后会变成神作。

我个人认为整个故事核心是以周处除三害典故为主力,以陈桂林伏法做结是很直观的,更符合身为愚痴之人陈桂林的悲剧宿命,若是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审核上映,那也是顺水推舟的话罢了。

很多人说《周处除三害》不算台湾本土电影,原因是香港导演黄精甫的执导,加上香港摄影师王金城担任摄影指导之下,整部片呈现出香港商业电影特色:简单明快的暴力美学。

其实香港导演拍台湾故事并不是第一次,如让人津津乐道的《黑金》(导演麦当杰,1997年)、讲枪击案的《弹道》(导演刘国昌,2008年),皆呈现出港式商业风格演绎台湾故事的新鲜感。

所以也就有了“香港皮,台湾骨”的说法。

但不管是两岸三地的“合拍片”也好,还是本土电影也罢,能拍出好作品,我们都鼓掌!

虽然说“三害”陈以文、袁富华、阮经天,在诠释贪嗔痴的演技发挥,绝对是无庸置疑的无懈可击,只是原本前半段戏份颇重的陈灰,到了后半段却又音讯全无的人间蒸发,以及陈桂林与小美之间若有似无的暧昧情愫,似乎在整体剧情铺陈的考量取舍下,全都轻描淡写地简略带过,这也让主角之间的情感羁绊淡化许多,因而导致角色形塑的过度扁平,让李李仁与王净失去了许多能够发挥的空间,特别是最后自首伏法的煽情戏码,更是显得莫名突兀的难以入戏。只有互相伤害的较劲。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留给世界最后的善良,竟然是亲手除掉其他恶人!这个故事本身就够大胆。

黄精甫导演风格强烈,以“过火”成标志,据悉,台湾片商给予黄精甫导演很大的自由度,团队也有给予足够的信任,让他好好发挥。就执行力、完成度而言,《周处除三害》都可谓他的最佳之作。当然,程度上他一定有点“过火”,然而这正是他的标志,多年来都可谓对自己风格非常忠实,这也是一部极具胆色的作品。

0 阅读:1190

波波谈影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