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梵高的画笔中,寻找自我

仓巴鹿人 2022-11-17 20:56:58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梵·高

梵高,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他代表着艺术和热烈,向日葵和鸢尾花。我看到过很多不同解读的梵高,神经质的、疯狂的、放浪的,但似乎从未深入地了解过这位神秘的艺术家。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电影,从第三人称的视觉,为我讲述了这位可怜的画家生前的故事,似乎人人都讨厌他,但人人都向往他,我再一次为他着迷了。

油画质感,带来视觉盛宴

这部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是第一部全手绘油画动画长片。

是的,当我的眼中映入那幅熟悉的《星空》时,蓝黄色调子似乎蕴藏着无数匪夷所思的故事。所有的画面都是仿照梵高的油画风格来制作:浓烈、大胆、炽热以及丰富至极。

影片的灵感,来自梵高的130多幅画作和800多封书信,正如梵高曾在他最后一封书信中所写:“唯有绘画能表达我的心中所念”,这一理念也成为了《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创作时的指导原则,用梵高的画作和他的厚涂绘画技法来再现他眼中的世界。

而油画这种美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质感而闻名世界,艺术家往往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创造极具反差感与立体感的画面,从艺术资源的角度而言,油画与电影的内蕴,具有着先天的契合性,都能给人以动感夸张的审美享受。

本片出现的油画主要以梵高原画为主基调,在整个故事中穿插了画家的著作。包括著名的《向日葵》《罗纳河上的星夜》《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等,定格任何一帧,都能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被直接应用为电影场景或被作为场景中的陈设,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梵高的个人艺术特色,炽热燃烧的色彩以及无所拘束的想象,使得片中场景不再是视觉效果上的点缀,而是对梵高艺术精神的致敬。

多角度解读,丰富人物形象

梵高作为一个死后成名的伟大艺术家,生前的宿命底色就是孤独,这在电影中也有很多细节设置来体现梵高的孤独与无助。

故事是从梵高死亡后开始讲述,以倒叙的方式,通过邮差的儿子、马歇医生、酒馆老板女儿以及医生的保姆等等诸多角色,来逐渐塑造出一个逐渐具体的梵高。

但无论如何描述,在我看来,梵高就是一个敏感、孤独又极富绘画天赋的艺术家。在栖居的小旅馆,那个被刻薄的管家形容为“洞穴”的地方,天真活泼,赖在梵高怀中学画的小女孩被大人抱开,梵高只得喃喃自语:“她没有打扰我,真的没有”,神色无限落寞。

梵高那次著名的“割耳事件”之后,大家都没正眼看过他,甚至小孩子们都会欺负他。向他扔石头,让他滚远点,还大声唱着歌谣嘲笑侮辱他。影片回忆部分的常规黑白色调,此刻看起来极度阴郁且压抑。鲁兰觉得他很软弱,居然让一群小屁孩追着跑,只能仓皇逃回家。

但是父亲的话让他明白了梵高的真实处境。“他的邻居欺负他、警察欺负他、市长欺负他,全城的人都欺负!这么一群人,欺负一个病人。” 并非只有脆弱的人才会自杀,“等你活到很大岁数就明白了,命运甚至可以摧垮那些最坚强的人。”

我才意识到,当你觉得你已经足够了解某个人、某件事时,其实不过是他的十分之一罢了。

没有结果,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后,或许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它没有告诉观众真正的结果。但我却没有觉得遗憾,如同《罗生门》中的结尾一样,谁也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每个证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看起来无懈可击。

但最终我们总要明白,或许没有结果,多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无论是否符合我们心中的期待,结局已经无法改变。多个角色的描述和评价,拼凑还原了这位几近疯癫的艺术天才的多面性,也令观众触摸了梵高孤独、悲怆但又绚烂无比的内心世界。

最终这封没有抵达收信人之手的梵高生前信件,引发了观众思考,也透过多个与梵高有过接触之人的追忆,描绘出梵高生前格外无助痛苦的形象,让我更加为他惋惜。

梵高不知疲倦的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几乎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像世界,因此这部影片也几乎完全可以用他的话来讲故事。之前的影片多以梵高本人的行为和文字来刻画他的形象,却没有真正通过这个画家的画作来表现他的一生,而这正是《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独特之处。

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所以这部电影用梵高的原画作品,为电影场景来进行视觉呈现,真正让梵高的画作动了起来,让整部电影都散发着神秘而优美的艺术气息。

我们都能从他的《星空》中感受到神秘与孤独,也能从怒放的《向日葵》当中体味到生命和热情。正如它的宣传语:“用一个回眸让你泪流满面”。

每个挣扎在世界上的人,都是孤独的艺术家,内心都闪烁着一片蓝黄色的星空,无论何时都能感知宇宙的浩瀚,也能触摸花瓣的柔软。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