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缮性》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求求求文化 2024-03-13 02:24:00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道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徧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在世俗的流习范围内修治性情,靠仁义礼智的俗学以求回归本初之性,但内心欲念早已被习俗所扰乱,却仍然希望达到明彻与通达,这就叫做蔽塞愚昧的人。

庄子此处所说的“俗学”,实指当时的儒家、法家、墨家等流行学说;“复其初”指返璞归真。意思是用当时流行的俗学来实现返璞归真,用仁义道德等俗世思想来达到明智,根本就不可能做到,有这种想法都是懵懂愚昧的人,这也是庄子对其他学说思想的一种批判。

“俗学”虽然强调修身,但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为了解决外在的问题,是在功用和目标很明确的前提下修,庄子确实抓到了“俗学”文化的弊病和要害。

而古人修道的方法是使用恬淡、宁静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深思,能够深入地思考,从认识中生出智慧。有了智慧以后,他也不会用他的智慧去满足更多的欲望,能够懂得人生真谛,自然就会无为恬淡。

智慧和恬淡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够静下来就能够产生智慧,有了智慧又能够静下来,在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之下,人就会顺应自然,活出真性情了。

转识成智、自净其心,这与佛学的修行法门“戒定慧”是相通的。

“戒”是消除妄念,指导我们过健康、有节制的生活。现代人为什么静不下来?就是因为把生活搞得太复杂,索求无度,所以心也变得很乱。如果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心就容易清净。而“定”是安心之道,由此开启智慧。戒定心不乱曰定,定之用就是慧,慧是自然的妙用。

德无所不容,是仁爱;道就是理顺,是义理;义理明彻而众人亲附,就是忠;内心淳朴又恢复本性,就是乐;行为诚信而又能节制,就是礼。行为诚信而又符合自然的节制,就是礼仪。

荀子最讲究礼,儒家后来分了两个系,孟子一系、荀子一系。孟子主张以德治国,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就是人与人打交道的规则,是规则、法度。

古时候,人们在混沌鸿蒙、淳风未散的环境中生活,与整个外部世界融为一体,彼此之间恬淡无为、互不交往。人们知足常乐,物质要求很低,生活单纯,小国寡民,安贫乐道。此时,阴阳调和空静,鬼神也不会干扰,四季顺应时节变化,万物都能尽享天年。人们虽然有智慧,却无用武之地,这便是完美纯一的状态。在那个时代,无为而自成,常常与自然之道相合。

然而,等到德性中落之后,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大兴治理和教化的风尚,只能顺从民心而不能保持自然纯一的本性。背离大道而为,寡有德行而行,之后便舍弃了本性而顺从于各自的私心。人们彼此间都相互了解,却不足以使天下安定,又附加上浮华的文饰,增加了众多俗学。文辞泯灭了纯朴的天性,博学毒害了恬淡的心灵,世间充满烦恼,有邪心、有毒害、有虚妄、有尘劳、有贪嗔、有愚痴……人们开始迷乱起来,每天被各种情绪困扰,争执其中,纠结其中,再也无法保持自然的性情,恢复到本来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丧失了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也抛弃了社会。有道之人怎么能立足于人世间呢?人世间又怎么能从自然之道得到振兴呢?道没有办法在人世间兴起,人世间也没有办法依靠天道而振兴,即使圣人不躲进深山老林,他们的德行也会隐藏起来。

庄子认为上古时代的人,虽然具有智慧,却不使用,所以才能保持本初之性。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人们纷纷运用智巧和谋略去追求高官厚禄、金银财富,相互攀比,浑然不明白这些只是暂时寄存在身上的外物。一旦失去,便会感到不快乐。庄子所批判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认为把本性丧失在世俗上,把自我丧失在物质上,是颠倒的。

道家很强调生命的自由,精神的自由,希望摆脱功利、物质,进而摆脱社会的法律、礼仪、义理、道德,才是真实的存在。倡导人们应该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以超脱的智慧对待,回归真实的自我。

尽管现代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但两千多年的社会进步并未完全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混乱和困扰。我们仍然深陷于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的负面情绪中,无法摆脱。这种状态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压力重重,痛苦不断循环,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怪圈。

借助老庄的智慧和佛法的真谛,我们可以领悟到如何建立正确的观念,正确认识并管理自己的内心。

在《坛经•疑问品》中,六祖曾说:“随所住处恒安乐。”这句话传达的精神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环境,而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状态。只要我们的内心平静、满足,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感受到宁静与欢喜。

【成语】

枭淳散朴: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

无所用之: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1 阅读:3

求求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