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伊人
◐
因为喜欢码字,结识了不少文友,素味平生的,惺惺相惜的,真诚相待的,忘年之交的。每每看到天南地北国内国外的文友相识相逢相聚,那相见恨晚其乐融融的氛围,让我欣欣然,感同身受。
01
5年前也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我和一些文友组建了一个古城作者群。有作家,有编辑,有学者教授,也有书画家和海外华人。大部分都素不相识,虽然跨省跨国跨地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让我们心相近、情相通。
年龄最大的年逾九旬,最小的是“70后”,大家每天在群里分享作品,碰撞思想,切磋交流,温馨和睦,那文人相敬而非相轻的情愫大有“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使我们的群俨然成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第一次聚会是2019年重阳节,地点选择了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朱仙镇的启封故园。秋雨润泽后的启封故园烟波浩渺,古色古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北国“江南水乡”的旖旎风景和水乡古镇蜿蜒的走势幻化成一首首激情澎拜的诗。
一见如故的文友相逢分外亲切,握手、拥抱、合影,不分男女,不论年龄,先前的拘泥感一扫而光。或唱歌、或跳舞、或吟诵、或品尝美食,像兄弟姐妹一样其乐融融。
为了增加留存纪念我为每一位文友定制了一件带有标志的黄马甲,还请来了直播团队跟踪拍摄做成了18分钟视频,定格每一个美好瞬间,献给未来的回忆。
02
有一个前辈级的文友不能不提。虽然第一聚会他没来,却和我成了忘年交。他是武汉某大学91岁高龄的专家级教授Y先生。和他的交往,还有一段不得不提的小插曲。
2021年春天,我出版了第四部文集《光阴的故事》,赠送我敬重的尚未谋面的Y先生自然是首选之一,同时还想求教于我同样敬重的且是同龄的一位著名女作家。因为她的“日记”曾经是我和老教授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我俩心有灵犀的催化剂。
于是,受我的委托,时年88岁高龄的Y先生冒着大雨转了两班地铁,如期把我的拙作送到了女作家办公室(这位作家曾在文章中特别表达了感动之意)。
友情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和爱情亲情一样既需要心与心的沟通又需要灵魂的契合。
几年来我们隔空交流,无话不谈,从个人经历到对文学的热爱,从本职专业到广泛的兴趣追求;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刀郎张颂文董宇辉;从家国情怀到各自家乡的厚重文化和现代化印记……
他还把自己很少示人的《诗文集》寄给我,那是博学多识的“理工男”对小字辈文友的信赖,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的敬重。
03
文友邓君既是同龄人又是大学往届校友、书法家,我们在偶然中相识在必然中相知。相似的经历、相近的三观让我们惺惺相惜,交流无禁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日前他从上海女儿家回来,第一时间给我电话想聚聚喝两杯,还说给我写了一副小楷长卷《金刚经》共勉。他是个无酒不欢的人,有了酒就有了灵感,就可以借着思绪凌空飞扬,妙笔生花。有人说唐诗宋词里有多少装了酒的句子,他的书法就有多少酒的痕迹。
他说读我的文章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文风犀利,尽显作家的责任和担当。那年春天听说我准备去武汉看东湖樱花,他说一定通知他同行,还想一道去看望那个英年早逝的李医生。虽因家中有事未能如愿,但学兄的真诚和正义感让我敬佩有加。
04
古城作者群的第二次聚会在又一个“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秋日,90高领的Y先生由孙子陪同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原古城,与10多位文友相约在黄河大堤上的“和园”。
Y先生的到来自然让我们喜出望外,连和园池塘里的两只黑天鹅都翩翩起舞。他给每一位作家都带来了礼物(恩施茗茶),每位作家回赠了作品集或书法墨宝。此前一天我专程到他下榻的酒店看望老人并与之交谈、合影,他谦逊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让我有了更直观的印象。
跨越两省三市的文友喜相逢,气氛之热烈,场面之欢快,谈吐之幽默风趣让人不禁有青春再来的感觉。而女诗人与y先生合作的新疆舞,把聚会气氛推向了高潮;更想不到的是,合影时90高龄的y先生纵身跳上石碾(约50公分)的身姿,让众人惊叹不已!
一位书法家挥毫创作了“老当益壮德艺双馨”相赠,推杯换盏间那种亲昵和谐溢于言表。难怪作家敏兄感叹:都言倜傥让年少,试看潇洒耄耋翁,闲云野鹤众文友,和园笑舞时代风……
05
相逢是首歌,分别是明天的路,思念是生命的火……大约10天前,一位旅居美国20多年的W女士突然请假封笔,原因不明,引起文友们的关切和担忧,纷纷询问。
作为老乡、恢复高考第一届大学生,她的文笔相当好,在海内外文坛发表诸多诗文,虽远隔重洋未曾谋面却让我们牵挂在心,更加期待着与她国内相逢,为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给了我们答案。诗人白居易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怀才不遇、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情愫会在1000年后有那么多的拥趸,会有那么微妙的心灵感应。
好在时代在进步,这一经典诗句也将成为文友相识相聚心有灵犀的情感密码。
*作者︱伊人:开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